成語“()征()怨”「東征西怨」
本頁導(dǎo)讀:此網(wǎng)頁介紹成語“東征西怨”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東什么西什么、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語、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哪四個字的成語帶怨和訴、三國中關(guān)于劉曄這個人、怨在第四個字的成語東()西()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語東什么西什么東征西怨 wdu什么?收集東、西、南、北、中、 有這5個字的成語 越多越好與怨有關(guān)的詞組等
目錄索引:
1:成語“東征西怨”的詞條資料
2: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
3:東什么西什么
4: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語
5: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
6:哪四個字的成語帶怨和訴
7:三國中關(guān)于劉曄這個人
8:怨在第四個字的成語
成語“東征西怨”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DZXY
成語注音:ㄉㄨㄥ ㄓㄥ ㄒ一 ㄩㄢ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來自www.zfbfc.com
成語解釋: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成語用法:東征西怨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造句:古先哲王,東征西怨。顧予不德,重以勞人。唐·陸贄《重優(yōu)復(fù)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詔》
成語“東征西怨”的擴展資料
1. 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東征西討
dōng zhēng xī tǎo
【解釋】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
【出處】唐·楊炯《左武衛(wèi)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則雖女子之眾,可以當于丈夫。”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言;定語。
【近義詞】南征北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南北
【反義詞】安常處順、安家立業(yè)、安營扎寨、安土重遷
【例句】周總理在解放前;~;身先士卒;功蓋天下。www.zfbfc.com
2. 東什么西什么
東躲西逃、
東馳西擊、
東家西舍、
說東忘西、
東扭西捏、
東捱西問、
東零西碎、
朝東暮西、
東闖西踱、
東流西上、
東躲西跑、
東逃西竄、
東西轉(zhuǎn)、
東蕩西馳、
東攔西阻、
西除東蕩、
移東換西、
涂東抹西、
東瞧西望、
東鄰西舍、
東觀西望、
東奔西走、
東播西流、
東拉西扯、
東沖西突、
東奔西向、
東扯西拽、
東瞻西望、
什伍東西、
東挪西撮
東征西討、
東猜西揣、
東沖西撞、
東討西伐、
東西、
東誆西騙、
東搖西擺、
東投西竄、
東怒西怨、
東跑西奔、
指東說西、
東征西怨、
東量西折、
東奔西撞、
指東畫西、
東飄西泊、
東西南朔、
聲東擊西、
指東罵西、
移東就西、
東挦西扯、
東挪西借、
東漂西蕩、
東食西宿、
道東說西、
東閃西挪、
東眺西望、
東猜西疑、
東作西成、
東蕩西除
東鱗西爪、
東遷西徙、
東張西覷、
東掩西遮、
東游西逛、
東倒西歪、
東奔西竄、
東揚西蕩、
東流西落、
東挪西輳、
東西南北、
一東一西、
東挨西問、
東張西望、
拆西補東、
西鶼東鰈、
東游西蕩、
東砍西斫、
東橫西倒、
東來西去、
東扭西歪、
東脧西望、
東穿西撞、
東閃西躲、
東歪西倒、
東拼西湊、
東扯西拉、
偷東摸西、
東徙西遷、
東談西說
道西說東、
東行西步、
東飄西徙、
東敲西逼、
東走西撞、
東零西散、
東補西湊、
東涂西抹、
西顰東效、
東藏西躲、
東撙西節(jié)、
東兔西烏、
東封西款、
東挪西湊、
東趨西步、
東磕西撞、
說東談西、
東扶西倒、
東踅西倒、
東央西告、
拆東補西、
西食東眠、
東漂西徙、
你東我西、
東蹓西逛、
東漸西被、
東討西征、
東支西吾、
東尋西覓、
東獵西漁
東望西觀、
東搜西羅、
東跑西顛、
東零西落、
扶東倒西、
移東補西、
東馳西撞、
東躲西藏、
說東道西、
東挨西撞、
文東武西、
東奔西逃、
買東買西、
東滾西爬、
東推西阻、
東西易面、
東走西顧、
東翻西倒、
東撈西摸、
東誑西騙、
指東話西、
東遮西掩、
拉東補西、
指東劃西、
東張西張、
東馳西騁、
東沖西決、
西歪東倒、
東鳴西應(yīng)、
東怨西怒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3. 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語
東奔西走:??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
東倒西歪:??指行走不穩(wěn),身不由主。也形容物體傾斜不正。
東拉西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指說話條理齋亂,沒有中心。
東鱗西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東拼西湊:??比喻零亂地加以拼湊。
東張西望:??張: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
東征西討:??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
日薄西山:??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jīng)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日落西山:??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東挦西扯:??指到處張羅。
東闖西走:??指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四處闖蕩。
東躲西跑:??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東撙西節(jié):??指從各方面節(jié)省。
東走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東支西吾:??指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東征西怨:??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東張西張:??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張西覷:??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怨西怒:??指任意指責別人。
東游西逛:??無所事事,到處閑誑。同“東游西蕩”。
東央西浼:??指到處懇求請托。
東央西告:??指到處懇求。
東揚西蕩:??指飄泊無定。
東掩西遮:??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東踅西倒:??形容行走艱難。
東挦西撦:??指到處張羅。
東徙西遷:??指四處遷移,居止不定。同“東遷西徙”。
東望西觀:??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完西缺:??指短缺,不完備。
東兔西烏:??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公益成語網(wǎng):www.zfbfc.com
4. 東征西怨打一個成語
東征西討
dōng zhēng xī tǎo
【解釋】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
【出處】唐·楊炯《左武衛(wèi)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則雖女子之眾,可以當于丈夫。”
【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言;定語。
【近義詞】南征北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南北
【反義詞】安常處順、安家立業(yè)、安營扎寨、安土重遷
【例句】周總理在解放前;~;身先士卒;功蓋天下。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5. 哪四個字的成語帶怨和訴
帶怨成語 :
怨天尤人、
以德報怨、
恩怨分明、
自怨自艾、
天怒人怨、
怨聲載道、
癡男怨女、
以怨報德、
任勞任怨、
神怒民怨、
敢怨而不敢言、
蘭怨桂親、
東征西怨、
絲恩發(fā)怨、
克伐怨欲、
神怒鬼怨、
怨天怨地、
杯酒解怨、
無尤無怨、
東怒西怨、
怨聲盈路、
恩甚怨生、
興觀群怨、
藏怒宿怨、
構(gòu)怨傷化、
怨女曠夫、
天怒民怨、
深仇宿怨、
市恩嫁怨、
恩牛怨李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6. 三國中關(guān)于劉曄這個人
姓名:劉曄
[1]字:子揚
終:魏
籍貫:揚州淮南成德(今安徽肥東)
官至:太中大夫、東亭侯
謚曰:景侯
父親:劉普
母親:修
子女:劉寓、劉陶
兄弟:劉渙
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
曹氏三代重臣,戰(zhàn)略家,獻過許多妙計。官拜魏國太中大夫。料事如神,屢獻奇策,用之則吉,違之則兇,但終因他為漢室宗親而被曹氏所忌,使得他在關(guān)鍵時刻所獻取蜀滅吳之策,皆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劉曄之才未盡其用,而曹魏統(tǒng)最終也未能統(tǒng)一中國。
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曹公辟為倉曹掾,轉(zhuǎn)主簿,遷行軍長史兼領(lǐng)軍。文帝受禪,進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明帝即位,進封東亭侯,后以疾為太中大夫,轉(zhuǎn)大鴻臚,復(fù)遜位為太中大夫。卒,謚曰景侯。
[編輯本段]《三國志·劉曄傳》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產(chǎn)渙及曄。渙九歲,曄七歲,而母病困。臨終,戒渙、曄以“普之侍人,有諂害之性。身死之后,懼必亂家。汝長大能除之,則吾無恨矣。”曄年十三,謂兄渙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渙曰:“那可爾!”曄即入室殺侍者,徑出拜墓。舍內(nèi)大驚,白普。普怒,遣人迫曄。曄還拜謝曰:“亡母顧命之言,敢受不請擅行之罰。”普心異之,遂不責也。汝南許劭名知人,避地楊州,稱曄有佐世之才。
揚士多輕俠狡桀,有鄭寶、張多、許乾之,各擁部曲。寶最驍果,才力過人,一方所憚。欲驅(qū)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曄高族名人,欲強逼曄使唱導(dǎo)此謀。曄時年二十余,心內(nèi)憂之,而未有緣。會太祖遣使詣州,有所案問。曄往見,為論事勢,要將與歸,駐止數(shù)日。寶果從數(shù)百人赍牛酒來候使,曄令家僮將其眾坐中門外,為設(shè)酒飯;與寶于內(nèi)宴飲。密勒健兒,令因行觴而斫寶。寶性不甘酒,視候甚明,觴者不敢發(fā)。曄因自引取佩刀斫殺寶,斬其首以令其軍,云:“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眾皆驚怖,走還營。營有督將精兵數(shù)干,懼其為亂,曄即乘寶馬,將家僮數(shù)人,詣寶營門,呼其渠帥,喻以禍福,皆叩頭開門納曄。曄撫慰安懷,咸悉悅服,推曄為主。曄睹漢室漸微,己為支,不欲擁兵,遂委其部曲與廬江太守劉勛。勛怪其故,曄曰:“寶無法制,其眾素以鈔略為利,仆宿無資,而整齊之,必懷怨難久,故相與耳。”時勛兵強于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勛曰:“上繚宗民,數(shù)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愿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勛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nèi)盡賀,而曄獨否。勛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于外,而國內(nèi)虛。策乘虛而我,則后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于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勛不從。興兵伐上繚,策果其后。勛窮踧,遂奔太祖。
太祖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眾數(shù)萬人,臨險而守。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擒克。太祖問群下,可伐與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曄曰:“策等小豎,因亂赴險,遂相依為強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jù)險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愚知所同,故廣武君為韓信畫策。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后實而服鄰國也。豈況明公之德,東征西怨,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后,至則克策,如曄所度。太祖還,辟曄為司空倉曹掾。①
①傅子曰:太祖征曄及蔣濟、胡質(zhì)等五人,皆揚州名士。每舍亭傳,未曾不講所以見重;內(nèi)論國邑先賢、御賊固守、行軍進退之宜,外料敵之變化、彼我虛實、戰(zhàn)爭之術(shù),夙夜不解。而曄獨臥車中,忠不一言。濟怪而問之,曄答曰:“對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學(xué)而得乎?”及見太祖,太祖果問揚州先賢,賊之形式。四人爭對,待次而言,再見如此,太祖每和悅,而曄終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見太祖止無所復(fù)問,曄乃設(shè)遠言以動太祖,太祖適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為遠言宜征精神,獨見以盡其機,不宜猥坐說也。太祖已探見其心矣,坐罷,尋以四人為令,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十至耳。
太祖征張魯,轉(zhuǎn)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后諸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guān)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jù)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太祖不從,①大軍遂還。曄自漢中還,為行軍長史,兼領(lǐng)軍。延康元年,蜀將孟達率眾降。達有容止才觀,文帝甚器愛之,使達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曄以為“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文帝竟不易,后達終于叛敗。②
①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shù)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
②傅子曰:初,太祖時,魏諷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其后孟達去劉備歸文帝,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曄一見諷、達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guān)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nèi)憂懼,無緣復(fù)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余。且關(guān)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后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yīng)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nèi)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nèi)困,然后發(fā)此使耳。可因其窮,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zhuǎn)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①五年,幸廣陵泗口,命荊、楊州諸軍并進。會群臣,問:“當自來不?”咸曰:“陛下親征,恐怖,必舉國而應(yīng)。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者在于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果不至,帝乃旋師。云“卿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①傅子曰:孫遣使求降,帝以問曄。曄對曰:“無故求降,必內(nèi)有急。前殺關(guān)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其內(nèi)。蜀攻其外,我其內(nèi),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nèi)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蜀之后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讓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為吳王。曄又進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兼其八,威震海內(nèi),陛下受禪即真,德合天地,聲暨四遠,此實然之勢,非卑臣頌言也。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后,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nèi)皆聞之,內(nèi)為無禮以怒陛下。陛下赫然發(fā)怒,興兵討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國,不愛珍貨重寶,隨時貢獻,不敢失臣禮也,無故伐我,必欲殘我國家,俘我民子女以為僮隸仆妾。’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戰(zhàn)加十倍矣。”又不從。遂即拜為吳王。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馀人,備僅以身免。外禮愈卑,而內(nèi)行不順,果如曄言。
明帝即位,進爵東亭侯,邑三百戶。詔曰:“尊嚴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篤教流化也。是以成湯、文、武,實造商、周,《詩》、《書》之義,追尊稷、契,歌頌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興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發(fā)跡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處士君,潛修德讓,行動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饗,光靈所從來也。而精神幽遠,號稱罔記,非所謂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會議號謚。”曄議曰:“圣帝孝孫之欲褒崇先祖,誠無量已。然親疏之數(shù),遠近之降,蓋有禮紀,所以割斷私情,克成公法,為萬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漢氏之初,追謚之義,不過其父。上比周室,則大魏發(fā)跡自高皇始;下論漢氏,則追謚之禮不及其祖。此誠往代之成法,當今之明義也。陛下孝思中發(fā),誠無已已,然君舉必書,所以慎于禮制也。以為追尊之義,宜齊高皇而已。”尚書衛(wèi)臻與曄議同,事遂施行。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狀。曄以為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而世日久。今若不誅,后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后致誅,于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兵臨之,開設(shè)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后淵競反。
曄在朝,略不交接時人。或問其故,曄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漢為支葉,于魏備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間,為大鴻臚,在位二年遜位,復(fù)為太中大夫,薨。謚曰景侯。子寓嗣。①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① 傅子曰:曄事明皇帝,又大見親重。帝將伐蜀,朝臣內(nèi)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因曰“可伐”;出與朝言,因曰“不可伐”。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lǐng)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持不可伐之議最堅,每從內(nèi)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后暨從駕行天淵池,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謙謝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過聽,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言誠不足采,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zhì)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后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脒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fā),不厭其密也。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于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后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些之。曄能應(yīng)變持兩端如此。或惡曄于帝曰:“曄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曄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所問反者,是曄常與圣意合也。復(fù)每問皆同者,曄之情必無所逃矣。”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曄遂發(fā)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jīng)緯,內(nèi)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豈不惜哉!
[編輯本段]情報參謀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可見在戰(zhàn)爭中要想不失敗,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正確的把握敵情,從古至今莫不如此。更重要的是要對收集到的各種情報進行正確的分析,從而做于有利的決策。所以有一個好的情報參謀往往能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在戰(zhàn)亂不斷風云變幻的三國時代有著不少的優(yōu)秀情報人才,其中最出色的應(yīng)該是曹操的謀士劉曄。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后代。劉曄從小就膽識過人,汝南名士許邵躲避戰(zhàn)亂到揚州時就評價說劉曄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劉曄能文能武,為人機巧,膽識過人,對于情報的收集,天下局勢、敵情的分析,對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過人之處,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情報參謀之一。
劉曄從小就很有膽識,十三歲時就按母親的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其父大為驚奇原諒了他。后來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愿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以鄭寶為首的一伙人都養(yǎng)有家兵,想要驅(qū)趕百姓到江南去。這時的劉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因為不想與其同流合污,就借曹操的使者來揚州鄭寶到家中來拜見的機會,布置好壯士在席間殺鄭寶。結(jié)果安排好的人因為懼怕不敢下手,劉曄就自己斬殺了鄭寶,并借用曹操的威名制服了鄭寶的部下,又提著鄭寶的首級,到他的營地中招降了他的部下。從劉曄年輕時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其過人的膽識,并且懂得利用曹操的威名來制服鄭寶的部也初步展露了其過人的智慧。
劉曄的長處在于情報方面。對于敵情和局勢的分析有過人之處。當劉曄還在廬江太守劉勛手下任職時,就正確的分析了孫策請求劉勛攻打上繚其中的謀略,劉勛不聽其言果然被孫策偷而失敗。當曹操到壽春時,要討伐山賊陳策,以前派去的偏將失敗了,曹操問其他的謀士都說不該派兵去,只有劉曄正確的分析了前后形勢的不同“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今天下略定”“豈況明公之德”認為可以攻下“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后來果然結(jié)果就跟劉曄說的一樣。
在關(guān)鍵時刻,劉曄憑借他敏銳的情報觸覺和極強的分析能力,總能提出正確的意見。曹操攻下漢中,劉曄及司馬懿勸他一舉攻下西川,劉曄進言正確的指出了當時取西川曹軍的有利之處“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摧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這神明崮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并對曹操說明了不取西川會帶來的后果“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guān)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jù)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曹操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后來局勢的發(fā)展果然跟他所說的一樣。(劉備在蜀中安定后,全力北上攻取了東川)曹魏失去了又一次統(tǒng)一天下的良機。毛主席也因此說:“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到了曹丕時,劉備伐吳,吳國來降,魏國群臣只有劉曄反對接受吳降,正確的分析了孫的謀略并進言曹丕伐吳,并說明了這時伐吳對魏的好處“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其內(nèi)。蜀攻其外,我其內(nèi),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其內(nèi)乎!”可惜的是曹丕沒能采用這和正確的意見,又一次使天下統(tǒng)一延后了數(shù)了十年。而后來局勢的發(fā)展也如劉曄所料的一樣“外禮愈卑,而內(nèi)行不順,果如曄言。”
更難得的是劉曄除了一般的情報分析能力之外,還精于知人,當蜀將孟達來降時,孟達是個儀容出眾,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當時的議論者也都稱其有樂毅之量,只有劉曄見了他認為“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后來孟達果然趁諸葛北伐之時發(fā)動了叛亂。另外在曹睿時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取了自己叔叔的力,劉曄提出“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而節(jié)日久。今若不誅,后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后致誅,於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后臨之,開設(shè)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當時的的魏主也沒,后來公孫淵果然也反叛。(此二人均為司馬懿所平定)
對于敵人心理的把握劉曄更是有其獨到之處。曹丕曾詢訓(xùn)問朝臣們劉備會不會因為關(guān)羽敗亡之事伐吳。群臣都說蜀是小國,名將只有關(guān)羽。關(guān)羽兵敗而死,國內(nèi)憂懼不會出兵了。只有劉曄正確的把握了劉備的心態(tài),認為劉備一定會出兵他說“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余。且關(guān)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結(jié)果不久后劉備就發(fā)動了伐吳之戰(zhàn)。曹丕在魏黃龍五年親征伐吳,問群臣孫會不會自己來。群臣都認為孫為親自來迎敵。只有劉曄說“彼謂陛下欲以萬乘牽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
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lǐng)軍,在曹丕時代但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wù),雖然職務(wù)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shù)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yōu)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yè)。
[編輯本段]奇謀妙計
曹營的謀臣諸如郭嘉,荀彧,賈詡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劉曄。《三國演義》里,劉曄的出場機會實在太少了。但在《三國志》里,劉曄其實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智謀之臣。與郭嘉諸人各有千秋。
《三國志》里記載,“劉曄字子揚,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許劭名知人,避地揚州,稱曄有佐世之才。”劉曄在曹營之中,所進奇論,多與眾人相左,也很少被,但是事后莫不應(yīng)驗,可見他見機料敵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賈詡諸人之下。聊陳諸事于下:
1,太祖(即曹操)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眾數(shù)萬人,臨險而守。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禽克。太祖問群下,可伐與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曄曰:“策等小豎,因亂赴險,遂相依為強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jù)險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愚知所同,故廣武君為韓信畫策,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后實而服鄰國也。豈況明公之德,東征西怨,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后,至則克策,如曄所度。
2,(曹操平定漢中后)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guān)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jù)險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太祖不從。(后果失漢中,還折了夏侯淵)
3, 蜀將孟達來降時,孟達是個儀容出眾,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當時的議論者也都稱其有樂毅之量,只有劉曄見了他認為“達有茍得之心,而恃才好術(shù),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后來孟達果然趁諸葛北伐之時發(fā)動了叛亂。
4,(曹丕)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guān)羽出報吳不。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nèi)憂懼,無緣復(fù)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馀。且關(guān)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后備果出兵擊吳。
5,(孫)遣使稱籓。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nèi)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nèi)困,然后發(fā)此使耳,可因其窮,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zhuǎn)廢(果如曄言)。
6,(曹丕討伐孫)會群臣,問:“當自來不?”咸曰:“陛下親征,恐怖,必舉國而應(yīng)。又不敢以大眾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果不至,帝乃旋師。
以上都是引自《三國志》,見機料敵,仿佛神算。
[編輯本段]演義傳記
魏臣。經(jīng)郭嘉推薦,為曹操效力。對袁紹作戰(zhàn)時提出用發(fā)石車,擊退了敵人來自營樓的攻擊。曹氏三代元老,獻過尋多妙計。官拜魏太中大夫。
[編輯本段]毛澤東評劉曄
劉曄曾經(jīng)長期跟隨在曹操身邊,出過不少奇計,后又輔佐曹丕和曹睿,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紀50年代后期,毛澤東曾先后向干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劉曄傳》。毛澤東熟讀《劉曄傳》以及裴松之的注,并對裴所注《傅子》中的一段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傅子》曰:曄事明皇帝,又大見親重。帝將伐蜀,朝臣內(nèi)外皆曰“不可”。曄入與帝議,因曰“可伐”;出與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中領(lǐng)軍楊暨,帝之親臣,又重曄,持不可伐蜀之議最堅,每從內(nèi)出,輒過曄,曄講不可之意。后暨從駕行天淵池,帝論伐蜀事,暨切諫。帝曰:“卿書生,焉知兵事!”暨謙謝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過聽,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軍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言誠不足采,侍中劉曄先帝謀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曄與吾言蜀可伐。”暨曰:“曄可召質(zhì)也。”詔召曄至,帝問曄,終不言。
后獨見,曄責帝曰:“伐國,大謀也。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瞇夢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詭道也,軍事未發(fā),不厭其密也。陛下顯然露之,臣恐敵國已聞之矣。”于是帝謝之。曄見出,責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后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謝之。曄能應(yīng)變持兩端如此。
毛澤東在這段話的天頭上作了如下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劉曄的足智多謀和善于應(yīng)變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揚。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談?wù)摬懿偃秉c的同時,也贊揚了劉曄。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許劭:“曄有佐世之才。”
《傅子》:“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
陳壽《三國志·劉曄傳》:“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yè),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本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7. 怨在第四個字的成語
任勞任怨: 任:擔當,經(jīng)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天怒人怨: 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為害作惡非常嚴重,引起普遍的憤怒。以德報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白華之怨: 指女子失寵之哀怨。杯酒解怨: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藏怒宿怨: 藏、宿:存留。把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懷怨恨,久久難消。東征西怨: 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敵惠敵怨: 猶言報德報怨。東怒西怨: 比喻遷怒于人。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鳳愁鸞怨: 比喻夫妻間因思念而生的愁怨。肩勞任怨: 猶任勞任怨。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舊仇宿怨: 結(jié)了很久的怨仇。柳啼花怨: 形容景象凄涼,心境凄惻。沒齒無怨: 比喻永無怨言。鳥啼花怨: 形容悲傷怨恨。死而無怨: 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猿悲鶴怨: 猿和鶴凄厲地啼叫。云愁雨怨: 喻指離情別愁。猿啼鶴怨: 猿和鶴凄厲地啼叫。猿驚鶴怨: 猿和鶴凄厲地啼叫。以直抱怨: 別人對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無私的態(tài)度對待之。以直報怨: 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對待自己怨恨的人。神怒人怨: 指人人怨恨憤怒。深仇重怨: 怨:仇恨。極深極大的仇恨。深仇宿怨: 猶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絲恩發(fā)怨: 絲、發(fā):形容細小。形容極細小的恩怨。無尤無怨: 尤:怨恨。毫無怨恨。興觀群怨: 興:聯(lián)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人的四種能力。后泛指詩的社會功能。睚眥之怨: 睚:眼眶;眥:眼角;睚眥:生氣瞪眼。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8. 東()西()
東()西()
:
東張西望、
東拉西扯、
東拼西湊、
東倒西歪、
東馳西擊、
東家西舍、
東躲西逃、
東翻西找、
東誆西騙、
東扭西捏、
東沖西突、
東西、
東西轉(zhuǎn)、
東流西上、
東躲西跑、
東猜西揣、
東零西碎、
東征西討、
東漂西蕩、
東怒西怨、
東鱗西爪、
東扯西拽、
東挪西輳、
東征西怨、
東遷西徙、
東跑西奔、
東東西西、
東挨西問、
東敲西逼、
東搖西擺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zfbfc.com
9. 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語
東奔西走:??到處奔波。多指為生活所迫或為某一目的四處奔走活動。
東倒西歪:??指行走不穩(wěn),身不由主。也形容物體傾斜不正。
東拉西扯:??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指說話條理齋亂,沒有中心。
東鱗西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東拼西湊:??比喻零亂地加以拼湊。
東張西望:??張:看。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
東征西討:??指四面出兵征戰(zhàn)討伐。
日薄西山:??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jīng)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日落西山:??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東挦西扯:??指到處張羅。
東闖西走:??指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四處闖蕩。
東躲西跑:??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東撙西節(jié):??指從各方面節(jié)省。
東走西撞:??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同“東奔西撞”。
東支西吾:??指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東征西怨:??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東張西張:??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張西覷:??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怨西怒:??指任意指責別人。
東游西逛:??無所事事,到處閑誑。同“東游西蕩”。
東央西浼:??指到處懇求請托。
東央西告:??指到處懇求。
東揚西蕩:??指飄泊無定。
東掩西遮:??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東踅西倒:??形容行走艱難。
東挦西撦:??指到處張羅。
東徙西遷:??指四處遷移,居止不定。同“東遷西徙”。
東望西觀:??形容這里那里地到處看。同“東張西望”。
東完西缺:??指短缺,不完備。
東兔西烏:??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10. 東什么西什么
東躲西逃、
東馳西擊、
東家西舍、
說東忘西、
東扭西捏、
東捱西問、
東零西碎、
朝東暮西、
東闖西踱、
東流西上、
東躲西跑、
東逃西竄、
東西轉(zhuǎn)、
東蕩西馳、
東攔西阻、
西除東蕩、
移東換西、
涂東抹西、
東瞧西望、
東鄰西舍、
東觀西望、
東奔西走、
東播西流、
東拉西扯、
東沖西突、
東奔西向、
東扯西拽、
東瞻西望、
什伍東西、
東挪西撮
東征西討、
東猜西揣、
東沖西撞、
東討西伐、
東西、
東誆西騙、
東搖西擺、
東投西竄、
東怒西怨、
東跑西奔、
指東說西、
東征西怨、
東量西折、
東奔西撞、
指東畫西、
東飄西泊、
東西南朔、
聲東擊西、
指東罵西、
移東就西、
東挦西扯、
東挪西借、
東漂西蕩、
東食西宿、
道東說西、
東閃西挪、
東眺西望、
東猜西疑、
東作西成、
東蕩西除
東鱗西爪、
東遷西徙、
東張西覷、
東掩西遮、
東游西逛、
東倒西歪、
東奔西竄、
東揚西蕩、
東流西落、
東挪西輳、
東西南北、
一東一西、
東挨西問、
東張西望、
拆西補東、
西鶼東鰈、
東游西蕩、
東砍西斫、
東橫西倒、
東來西去、
東扭西歪、
東脧西望、
東穿西撞、
東閃西躲、
東歪西倒、
東拼西湊、
東扯西拉、
偷東摸西、
東徙西遷、
東談西說
道西說東、
東行西步、
東飄西徙、
東敲西逼、
東走西撞、
東零西散、
東補西湊、
東涂西抹、
西顰東效、
東藏西躲、
東撙西節(jié)、
東兔西烏、
東封西款、
東挪西湊、
東趨西步、
東磕西撞、
說東談西、
東扶西倒、
東踅西倒、
東央西告、
拆東補西、
西食東眠、
東漂西徙、
你東我西、
東蹓西逛、
東漸西被、
東討西征、
東支西吾、
東尋西覓、
東獵西漁
東望西觀、
東搜西羅、
東跑西顛、
東零西落、
扶東倒西、
移東補西、
東馳西撞、
東躲西藏、
說東道西、
東挨西撞、
文東武西、
東奔西逃、
買東買西、
東滾西爬、
東推西阻、
東西易面、
東走西顧、
東翻西倒、
東撈西摸、
東誑西騙、
指東話西、
東遮西掩、
拉東補西、
指東劃西、
東張西張、
東馳西騁、
東沖西決、
西歪東倒、
東鳴西應(yīng)、
東怨西怒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1. 東征西怨 wdu什么?
成語 東征西怨發(fā)音 dōng zhēng xī yuàn解釋 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出處 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示例 古先哲王,~。顧予不德,重以勞人。 ★唐·陸贄《重優(yōu)復(fù)興元府及洋鳳州百姓等詔》。
摘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zfbfc.com
12. 收集東、西、南、北、中、 有這5個字的成語 越多越好
拆東補西 大江東去 東奔西走 東窗事發(fā) 東床快婿 東床坦腹 東倒西歪 東道之誼 東道主 東方千騎 東風吹馬耳 東風浩蕩 東風化雨 東風人面 東風壓倒西風 東扶西倒 東觀續(xù)史 東郭先生 東海撈針 東海揚塵 東箭南金 東勞西燕 東拉西扯 東鱗西爪 東南半壁 東南雀飛 東怒西怨 東跑西顛 東墻處子 東山高臥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東食西宿 東涂西抹 東兔西烏 東西南北 東搖西擺 東野巴人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東張西望 東征西討 東走西顧 福如東海 付之東流 付諸東流 高臥東山 關(guān)東出相,關(guān)西出將 河?xùn)|獅吼 江東父老 遼東白豕 馬耳東風 南金東箭 齊東野語 日東月西 聲東擊西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什伍東西 數(shù)東瓜,道茄子 說東道西 坦腹東床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旭日東升 移東補西 移東就西 指東畫西 紫氣東來 避世墻東 不識東家 拆東墻補西墻 拆西補東 朝衣東市 道西說東 道東說西 東方將白 東挨西撞 東捱西問 東風射馬耳 東觀西望 東觀之殃 東滾西爬 東海鯨波 東海逝波 東橫西倒 東家西舍 東家效顰 東砍西斫 東磕西撞 東誆西騙 東來西去 東攔西阻 東撈西摸 東量西折 東獵西漁 東鄰西舍 東零西落 東零西散 東零西碎 東流西落 東流西上 東遷西徙 東敲西逼 東瞧西望 東趨西步 東山復(fù)起 東山之志 東閃西挪 東聲西擊 東市朝衣 東搜西羅 東脧西望 東談西說 東逃西竄 東討西伐 東討西征 東偷西摸 東投西竄 東歪西倒 東完西缺 東望西觀 東西南北客 東穿西撞 東窗計 東窗事犯 東窗消息 東床佳婿 東床姣婿 東西易面 東曦既駕 東徙西遷 東挦西扯 東挦西撦 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東踅西倒 東尋西覓 東掩西遮 東央西告 東央西浼 東揚西蕩 東洋大海 東野敗駕 東游西蕩 東游西逛 東怨西怒 東張西覷 東張西張 東征西怨 東支西吾 東走西撞 東撙西節(jié) 東奔西竄 東奔西跑 東奔西逃 東奔西向 東奔西撞 東壁余光 東播西流 東床嬌客 東床嬌婿 東床擇對 東床之選 東蕩西馳 東蕩西除 東道主人 東躲西藏 東躲西跑 東方不亮西方亮 東風過耳 東風馬耳 東風入律 東門黃犬 東門逐兔 東鳴西應(yīng) 東抹西涂 東南之寶 東南之美 東南之秀 東南竹箭 東扭西捏 東挪西湊 東挪西撮 東挪西借 東碰西撞 東飄西泊 東飄西蕩 東飄西徙 東拼西湊 東西南北人 東西南朔 東補西湊 東猜西揣 東猜西疑 東藏西躲 東差西誤 東西 東扯西拉 東扯西拽 東闖西踱 東闖西走 東馳西騁 東馳西擊 東馳西撞 東沖西決 東沖西突 東沖西撞 東遮西掩 河?xùn)|三篋 河?xùn)|獅子 河?xùn)|獅子吼 角巾東路 盡付東流 抉目東門 遼東豕 馬首欲東 買東買西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秋收東藏 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 失之東隅 說東談西 宋玉東墻 偷東摸西 推東主西 西顰東效 西食東眠 指東劃西 指東話西 指東說西 拆東補西 東奔西走 東倒西歪 東風壓倒西風 東扶西倒 東勞西燕 東拉西扯 東鱗西爪 東怒西怨 東跑西顛 東食西宿 東涂西抹 東兔西烏 東西南北 東搖西擺 東張西望 東征西討 東走西顧 關(guān)東出相,關(guān)西出將 喝西北風 剪燭西窗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日薄西山 日東月西 聲東擊西 什伍東西 說東道西 送佛送到西天 唐突西子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 西窗剪燭 西鄰責言 學(xué)貫中西 一口吸盡西江水 移東補西 移東就西 指東畫西 中西合璧 拆東墻補西墻 拆西補東 待月西廂 道西說東 道東說西 東挨西撞 東捱西問 東觀西望 東滾西爬 東橫西倒 東家西舍 東砍西斫 東磕西撞 東誆西騙 東來西去 東攔西阻 東撈西摸 東量西折 東獵西漁 東鄰西舍 東零西落 東零西散 東零西碎 東流西落 東流西上 東遷西徙 東敲西逼 東瞧西望 東趨西步 東閃西挪 東聲西擊 東搜西羅 東脧西望 東談西說 東逃西竄 東討西伐 東討西征 東偷西摸 東投西竄 東歪西倒 東完西缺 東望西觀 東西南北客 東穿西撞 東西易面 東徙西遷 東挦西扯 東挦西撦 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東踅西倒 東尋西覓 東掩西遮 東央西告 東央西浼 東揚西蕩 東游西蕩 東游西逛 東怨西怒 東張西覷 東張西張 東征西怨 東支西吾 東走西撞 東撙西節(jié) 東奔西竄 東奔西跑 東奔西逃 東奔西向 東奔西撞 東播西流 東蕩西馳 東蕩西除 東躲西藏 東躲西跑 東方不亮西方亮 東鳴西應(yīng) 東抹西涂 東扭西捏 東挪西湊 東挪西撮 東挪西借 東碰西撞 東飄西泊 東飄西蕩 東飄西徙 東拼西湊 東西南北人 東西南朔 東補西湊 東猜西揣 東猜西疑 東藏西躲 東差西誤 東西 東扯西拉 東扯西拽 東闖西踱 東闖西走 東馳西騁 東馳西擊 東馳西撞 東沖西決 東沖西突 東沖西撞 東遮西掩 駕鶴西游 買東買西 捧心西子 日落西山 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 說東談西 送佛送到西 唐突西施 偷東摸西 推東主西 夕陽西下 西方凈國 西方凈土 西風殘照 西風落葉 西贐南琛 西顰東效 西山日薄 西食東眠 西臺痛哭 西裝革履 西子捧心 一命歸西 指東劃西 指東話西 指東說西 拄笏西山 北門南牙 大江南北 東箭南金 東南半壁 東南雀飛 東西南北 斗南一人 海北天南 淮南雞犬 悔讀南華 立木南門 南販北賈 南風不競 南冠楚囚 南箕北斗 南金東箭 南柯一夢 南來北往 南面百城 南腔北調(diào) 南阮北阮 南山可移 南鷂北鷹 南轅北轍 南征北戰(zhàn) 南枝北枝 南州冠冕 山南海北 壽比南山 天南地北 終南捷徑 走南闖北 北轍南轅 闖南走北 地北天南 東西南北客 東南之寶 東南之美 東南之秀 東南竹箭 東西南北人 東西南朔 槐南一夢 江南海北 馬放南山 夢里南軻 面北眉南 南船北車 南郭處士 南郭先生 南航北騎 南戶窺郎 南橘北枳 南蠻鴂舌 南蠻鴃舌 南面稱孤 南去北來 南山鐵案 南艤北駕 南棹北轅 南征北伐 南征北討 汝南晨雞 塞北江南 塞上江南 上南落北 天南海北 通南徹北 西贐南琛 雪北香南 雁南燕北 一枕南柯 擁書南面 越鳥南棲 指南攻北 白首北面 北道主人 北斗之尊 北風之戀 北宮嬰兒 北門南牙 北門鎖鑰 北面稱臣 北叟失馬 北轅適楚 必不撓北 城北徐公 大江南北 東西南北 海北天南 喝西北風 馬空冀北 南販北賈 南箕北斗 南來北往 南腔北調(diào) 南阮北阮 南鷂北鷹 南轅北轍 南征北戰(zhàn) 南枝北枝 群空冀北 三戰(zhàn)三北 山南海北 泰山北斗 天南地北 眾星拱北 追奔逐北 追亡逐北 走南闖北 北郭先生 北門管鑰 北門之管 北門之寄 北轅適粵 北轍南轅 北鄙之聲 北鄙之音 北辰星拱 北窗高臥 闖南走北 乘勝逐北 代馬望北 地北天南 東西南北客 東西南北人 江南海北 面北眉南 南船北車 南航北騎 南橘北枳 南去北來 南艤北駕 南棹北轅 南征北伐 南征北討 塞北江南 上南落北 太山北斗 天南海北 通南徹北 望塵奔北 雪北香南 雁南燕北 指南攻北 哀感中年 暗中摸索 百發(fā)百中 杯中物 薄寒中人 馳名中外 此中三昧 從中漁利 從中作梗 粗中有細 大中至正 待字閨中 當軸處中 砥柱中流 墮云霧中 惡語中傷 非池中物 風中秉燭 風中之燭 釜中生魚 釜中游魚 腹中兵甲 剛中柔外 個中滋味 個中妙趣 古今中外 管中窺豹 閎中肆外 壺中日月 話中有話 畫中有詩 火中取栗 擊楫中流 急驚風撞著慢郎中 急中生智 家道中落 焦心熱中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盡入彀中 井中視星 空中樓閣 口中雌黃 口中蚤虱 苦中作樂 筐篋中物 樂在其中 連中三元 籠中之鳥 美中不足 夢中說夢 命中注定 目中無人 怒火中燒 女中堯舜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弸中彪外 強中更有強中手 巧發(fā)奇中 切中時弊 拳中掿沙 雀屏中選 人中騏驥 人中獅子 人中之龍 日中必彗 日中為市 日中則昃 肉中刺 如墮五里霧中 如日方中 如日中天 入吾彀中 桑中之約 山中宰相 深中肯綮 詩中有畫 虱處裈中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水火之中 水中撈月 說嘴郎中 藪中荊曲 談言微中 鐵中錚錚 外強中干 甕中之鱉 甕中捉鱉 無動于中 無中生有 心中無數(shù) 心中有數(shù) 胸中甲兵 胸中鱗甲 胸中無數(shù) 胸中有數(shù) 秀外慧中 學(xué)貫中西 雪中送炭 言必有中 眼中釘 眼中有鐵 洋為中用 藥籠中物 曳尾涂中 庸中佼佼 牖中窺日 魚游釜中 玉毀櫝中 云中白鶴 允執(zhí)其中 造謠中傷 正中下懷 執(zhí)兩用中 中冓之言 中河失舟,一壺千金 中饋猶虛 中立不倚 中流砥柱 中流擊楫 中西合璧 中心搖搖 中庸之道 中原逐鹿 冢中枯骨 舟中敵國 逐鹿中原 錐處囊中 暗箭中人 百中百發(fā) 伴食中書 杯中蛇影 杯中之物 悲從中來 不幸而言中 動中窾要 洞中肯綮 都中紙貴 短中取長 惡意中傷 多言或中 忿火中燒 釜中生塵 釜中之魚 管中窺天 海中撈月 狐鳴篝中 壺中天地 話中帶刺 禍中有福 擊中要害 饑焰中燒 儉不中禮 矯枉過中 進退中度 進退中繩 禁中頗牧 井中求火 居軸處中 強中自有強中手 扣楫中流 攬轡中原 馬中關(guān)五 忙中有錯 忙中有失 囊漏儲中 囊漏貯中 泥中隱刺 牛蹄中魚 女大不中留 女中豪杰 女中丈夫 蓬生麻中 騎驢風雪中 切中時病 切中要害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取諸宮中 傾中外 人中龍虎 日中必移 日中必湲 日中必昃 日中將昃 日中則移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桑中之喜 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 尚虛中饋 深中篤行 深中隱厚 神仙中人 十發(fā)十中 水中捉月 水中著鹽 死中求活 死中求生 譚言微中 外強中瘠 問鼎中原 五里霧中 陷落計中 胸中壘塊 胸中萬卷 雪中鴻爪 言不由中 言中事隱 眼中拔釘 搖尾涂中 一言中的 一語中的 一語中人 郢中白雪 傭中佼佼 庸中皦皦 月中折桂 云中仙鶴 允執(zhí)厥中 宅中圖大 枕中鴻寶 正中己懷 中飽私囊 中道而廢 中饋乏人 中流底柱 中流失舟,一壺千金 中流一壺 中流一壸 中外合璧 暗中作梗 暗中傾軋www.zfbfc.com
13. 與怨有關(guān)的詞組
與怨有關(guān)的詞組解答東征西怨【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釋義】:本指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指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出處】: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來自www.zfbfc.com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