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字的成語「物阜民安」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物阜民安”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阜”是什么字?、求將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在線等,挺急的、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哀鴻遍野的典故、董卿、畢福劍、李詠、朱軍四位主持人用不同地方的方言說出四副對聯是什么、為什么叫北京四九城國泰民安的意思?國秦民安意思?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湊,無異于中原,與長城有關嗎?為什么?物阜什么豊?物阜民豐是什么意思物阜民安的成語典故我要成語,帶出處,帶解釋,越多越好中國清代所有城門的名字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物阜民安”的詞條資料
2: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
3:“阜”是什么字?
4:求將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在線等,挺急的
5: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
6:哀鴻遍野的典故
7:董卿、畢福劍、李詠、朱軍四位主持人用不同地方的方言說出四副對聯是什么
8:為什么叫北京四九城
成語“物阜民安”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WFMA
成語注音:ㄨˋ ㄈㄨˇ ㄇ一ㄣˊ 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物阜民康
成語出處:《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成語解釋: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成語用法:物阜民安作謂語、定語;指社會局面。
成語造句: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英文翻譯:Goods overflow and the people are happy.
成語“物阜民安”的擴展資料
1. 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四九城兒說的是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內九”指現在沿環線地鐵的原九座城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安定門、前門“外七”是為老百姓進出外城用的: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永定門“皇城四”是為城里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大明門(大清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就是原來的北京城。跟1949年沒關系。公益成語:www.zfbfc.com
2. “阜”是什么字?
拼音fù
筆劃8
五筆WNNF
部首:阜
結構:上下結構
筆順:撇、豎、橫折、橫、橫折、橫、橫、豎
“阜”字在開頭的詞語
阜安 ? 阜財 ? 阜昌 ? ?阜成
“阜”字在中間的詞語
曲阜市 ? 人煙阜盛 ? 物阜民安 ? 物阜民豐
“阜”字在結尾的詞語
阿阜 ? ?北阜 ? 安阜 ? 疇阜
參考資料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重慶:重慶出社, 2008年3月1日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3. 求將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在線等,挺急的
古城保定,物阜民安,卷煙造源長。清光緒二十八年,為格洋煙,開辟財源,興宗,光緒皇帝、慈禧太后親御批“著即切實整次廣期收實效”與“知矣。”。其后,奉旨著保定農務局設廠造紙煙,開中國官事之先卷煙。其選料精、大考、馨逸、包裹精美,藝工巧,是為“天工方”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4. 北京為什么又叫四九城?
老北京城以城墻劃分,大體可分為四層,即外城、內城、皇城、紫金城,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內城的九門。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城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這些城門的稱謂也是有一番說詞的,皇城四門的含義比較明了,就不再贅述了。內城九門的含義大體是這樣的,正陽門取“圣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崇文門指“文教宜尊”;宣武門指“武烈宜揚”;朝陽門指“迎賓出日”;阜城門指“物阜民安”;東直門、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垂的含義;安定門取“文臣翊贊太平,交待而后安享”之意;而德勝門是指”武將疆場奏績,得勝回朝凱旋”,凡此種種,均是對當時封建王朝的贊美和祝愿。 北京城自明代后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后期,方有高級漢官被特賞內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勛)。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于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歷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產生的區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這個詞無可非議,但是,今天如若用來特指“北京城”則有缺欠。內容來自www.zfbfc.com
5. 哀鴻遍野的典故
哀鴻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是一個漢語成語。哀鴻:哀鳴的大雁,這里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形容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難民之悲慘景象,出自于《詩經·小雅·鴻雁》。成語典故:西周時期,周厲王任命榮夷公為卿士,對內殘酷剝削,瘋狂斂財,搞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派衛巫監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憤怒的人們起來反抗,趕走了周厲王。周宣王即位,他帶領卿士巡訪城郊,見到處都是“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的慘狀。摘自www.zfbfc.com
6. 董卿、畢福劍、李詠、朱軍四位主持人用不同地方的方言說出四副對聯是什么
龍年春聯(福建省松溪縣渭田語)上聯:龍騰虎躍兔走月宮,下聯:鶯歌燕舞鳳翔蓬門。給李詠推薦“江蘇省 蘇州市 --《油切麥茶》”-- 朱成新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7. 為什么叫北京四九城
老北京城以城墻劃分,大體可分為四層,即外城、內城、皇城、紫金城,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內城的九門。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城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這些城門的稱謂也是有一番說詞的,皇城四門的含義比較明了,就不再贅述了。內城九門的含義大體是這樣的,正陽門取“圣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崇文門指“文教宜尊”;宣武門指“武烈宜揚”;朝陽門指“迎賓出日”;阜城門指“物阜民安”;東直門、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垂的含義;安定門取“文臣翊贊太平,交待而后安享”之意;而德勝門是指”武將疆場奏績,得勝回朝凱旋”,凡此種種,均是對當時封建王朝的贊美和祝愿。北京城自明代后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內、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內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后期,方有高級漢官被特賞內城居住,如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勛)。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內城、外城涇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標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于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別居住在外城的民人。這個“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由此可知現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稱謂,是不全面的。從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從歷史來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視而產生的區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這個詞無可非議,但是,今天如若用來特指“北京城”則有缺欠。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8. 國泰民安的意思?
國泰民安的意思是國家太平,人民安樂。老舍《龍須溝》第一幕: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近義詞有:天下太平、歌舞升平、河清海晏。公益成語:www.zfbfc.com
9. 國秦民安意思?
國泰民安 [guó tài mín ān] [釋義] 國家太平,人民安樂。泰:平安,安定。 [出處] 《漢書·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近義詞戶有余糧 河清海晏 民康物阜 國富民強 太平盛世 天下太平 安居樂業 偃武修文民富國強 夜不閉戶 政通人和 海晏河清 人壽年豐 百獸率舞 歌舞升平 物阜民安天下大治 刀槍入庫 家給人足 民安國泰反義詞兵慌馬亂 荒淫無道 民不聊生 六畜不安 哀鴻遍野 生靈涂炭 內憂外患 人荒馬亂國破家亡 國弱民窮 水深火熱 烽火連天 炮火連天 哀鴻遍地 國已不國 兵荒馬亂兵連禍接 狼煙四起 海水群飛 餓殍遍地 兵連禍結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10. 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湊,無異于中原,與長城有關嗎?為什么?
是的,與長城相關。 構筑長城的直接目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但是基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互相聯系交往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地區人民的共同愿望,長年攻伐征戰則給雙方帶來巨大災難。但歷史地看,只有憑靠長城的堅強護衛,才能遏制游牧民族軍事上的侵擾,才有可能實現長期和平有序的交往。 以漢代為例,漢文帝時,’遣將吏,發卒以治塞’,匈奴始稍收斂;景帝時,’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武帝初,’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宣帝時,則’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 在漠北匈奴墓中出土的鐵制農具也表明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對游牧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匈奴’樂關市,嗜漢財物’,往往’驅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交易’。 在從中原獲得大量生活、生產必需品的同時,也推動了匈奴畜牧經濟的發展。這種互市交往也使中原地區受益匪淺。漢初牲畜奇缺,將相或乘牛車,但到武帝時,長城以南’濱塞之郡’已是’馬牛放縱,畜積布野’,大批畜力投入農耕、交通運輸,極大地提高了中原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明代隆慶和議之后,長城沿線才會出現’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湊,無異于中原’的興旺景象。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1. 物阜什么豊?
物阜民豐發音: wù fù mín fēng解釋: 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阜,盛,多。出處:《東周列國志》一回: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2. 物阜民豐是什么意思
物阜民豐,漢語詞匯,拼音wù fù mín fēng,意思是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成語:物阜民豐
發音: wù fù mín fēng
解釋: 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阜,盛,多。
示例:當今的社會由于政治安定,經濟繁榮,風調雨順,因此人們無不過著物阜民豐的生活。
擴展資料
國泰民安是一個成語,讀音是guó tài mín ān,意思是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解釋:
泰:平安,安定。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粱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譯文:每年海潮太泛濫,沖擊州城,《春秋》醮祭,下詔命令學士院,撰寫青詞以祈求國泰民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物阜民豐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13. 物阜民安的成語典故
《明經世文編》卷三十五:“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
《向羽中題名碣》:“歷十余年的艱辛,嶺南數省大治,物阜民安。”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示例】
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蒞任半年,治得那一府物阜民安,詞清訟簡。”
明 王玉峯《焚香記》:“不想尚缺郡守。一郡事都下官掌理。且喜物阜民安。詞清訟簡。”
明 無心子《金雀記》:“下官自從到河陽作令。且喜黎庶從約。士子修文。坐致物阜民安。益見太平有象。又得山公。近與嵇阮諸君子。同會此方。因此多覓奇花異卉。”
清 李漁《憐香伴·請封》:“目今物阜民安,時和景麗。”
清 蒲松齡:“古循良物阜民安,嘗聞孺拷興歇,顧此萬井寒煙,真慚黑夜;眾疤庚啼饑號凍,每恨拯救無術,只此一腔熱血,可對青天。”
清 魏象樞《申明憲綱等事》:“國家之根本在百姓,百姓之安危在督撫,故督撫廉則物阜民安,督撫貪則民窮財盡。”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祭文:“特遣官,虔申昭告,惟冀時和歲稔,物阜民安;淳風遍洽乎寰區,厚德常敷于率土。”
《題馬尾浪岐海嶼天后宮》(楹聯):“物阜民安母儀著千秋赫濯,河清海晏圣德回萬頃波瀾。”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14. 我要成語,帶出處,帶解釋,越多越好
1鄭重其事
釋義 鄭重:審慎,嚴肅認真。形容說話做事時態度非常嚴肅認真。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鄭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進門。”
2足智多謀
釋義 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于謀劃。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計。
出處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
3智周萬物
釋義 天下萬物無所不知。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 《周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4正直無私
釋義 為人做事很正直,沒有任何私心。
出處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孔穎達疏:“襄七年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
釋義 正正:整齊。排列整齊的軍旗。借喻強盛整肅的軍隊。
出處 《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
6自知之明
釋義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出處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辭
釋義 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出處 清?梁啟超《關稅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8正中下懷
釋義 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處 《后漢書?劉玄傳》:“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9沾沾自喜
釋義 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出處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賊捉贓
釋義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出處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臟,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11至死靡它
釋義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出處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12炙手可熱
釋義 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處 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13終身大事
釋義 終身:一生。關系一輩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出處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時間憑著兩局賭賽,偶爾虧輸,便要認起真來,草草送了終身大事,豈不可羞。”
14鄭人爭年
釋義 年:年齡。比喻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后息者為勝耳。”
15知人善任
釋義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處 漢?班彪《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征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16醉生夢死
釋義 象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過日子。
出處 宋?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17著書立說
釋義 立:創立、提出;說:主張,學說。從事寫作,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學說。
出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將南京元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18再生父母
釋義 指對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
出處 《元史?烏古孫澤傳》:“是吾民復生之父母也。”
19壯士解腕
釋義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
出處 《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20知書達禮
釋義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出處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21蛛絲馬跡
釋義 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出處 清?王家賁《別雅序》:“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泛濫浩博,幾凝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答案補充
22作舍道邊
釋義 在路旁筑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出處 《詩經?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后漢書?曹褒傳》:“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
23著手成春 釋義 著手:動手。一著手就轉成春天。原指詩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醫術高明,剛一動手病情就好轉了。
出處 唐?司空圖《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舅逢花開,如瞻歲新。”
24逐日追風
釋義 逐日:追逐太陽;追風:追趕風。形容馬跑得極快。
出處 《梁書?元帝紀》:“騎則逐日追風,弓則吟猿落雁。”
25作如是觀
釋義 如是:如此,這樣;觀:看,看法。抱這樣的看法。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出處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6指日可待
釋義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為期不遠;待:期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出處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馬渡江,正位金陵,用賢任能,中興指日可待。”
1、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2、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3、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4、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5、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6、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里的風景。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7、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釋義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8、摧眉折腰 :出處:《夢游天姥吟留別》詩:“安能催眉折腰事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含義:形容低頭彎腰,在上官前討好的樣子。
9、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10、舍生取義。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含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孟子為了正義而舍去生命。
11、見賢思齊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含義: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13、無人問津 出處: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含義: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14、 不恥下問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含義: 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15、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處:《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有這樣的故事:周瑜計劃火攻曹操,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還沒有刮起來,不能順風放火。含義:比喻樣樣都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
16、按部就班 出處: 晉·陸機《文賦》:“然后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含義: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于。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
17、 安貧樂道 含義: 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成語出處: 《后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
18、百廢俱興:含義: 俱:全,都。許多已經荒廢了的事情一下子都興辦起來。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 百廢俱興”
19、杯觥交錯:成語典故: 比喻相聚飲酒時的歡樂。觥,酒器。
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20、彼竭我盈 含義: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1、敝帚自珍 含義: 敝:破的,壞的;珍:愛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一量放兵縱火,聞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陸游《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敝帚雖微亦自珍。”
22、蒼顏白發含義: 顏:容顏。面容蒼老,滿頭白發。
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3、 寵辱皆忘 含義: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24、簞食瓢飲 含義: 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5、 耳濡目染 典故: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成語出處: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26、 峰回路轉含義: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記》:“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6、 風櫛雨沐fēng zhì yǔ mù 含義: 櫛:梳子、篦子等梳頭發的用具;沐:沐浴、洗。風梳頭,雨洗發,形容奔波勞碌,風雨不停。成語出處: 《元史·禮樂志》:“相我祖宗,風櫛雨沐。”
27、 俯首帖耳fǔ shǒu tiē ěr 含義: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成語出處: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28 根深蒂固 含義: 比喻基礎深厚,不容易動搖。成語出處: 《老子》:“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韓非子·解老》:“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
29、觥籌交錯 gōng chóu jiāo cuò 含義: 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成語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30、扶老攜幼fú lǎo xié yòu 含義: 攜: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31、 顧名思義 成語典故: 顧:看;義:意義,含義。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成語出處: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32、草廬三顧 含義: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33、草菅人命 cǎo jiān rén mìng 含義: 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動統治者隨意謔殺人民。成語出處: 《漢書·賈誼傳》:“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34、后發制人 含義: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成語出處: 《荀子·議兵》: “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35、怙惡不悛hù è bù quān 含義: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36、渾然一體 含義: 渾然:混同在一起的樣子。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繪畫,布置勻整,結構謹嚴。成語出處: 《二程遺書》卷二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37、 諱疾忌醫huì jí jì yī 含義: 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38、 豁然開朗 含義: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成語出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9、岌岌可危jí jí kě wēi 含義: 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樣子。形容非常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成語出處: 《孟子·萬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40、嗟來之食 含義: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成語出處: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41、竭澤而漁jié zé ér yú 含義: 掏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42、不求甚解 含義: 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成語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43、噤若寒蟬 jìn ruò hán chán 含義: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后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44、刻不容緩 含義: 指形勢緊迫,一刻也不允許拖延。
成語出處: 宋·周密《齊東野語》:“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歷又吉,何疑?事不容緩。”
45、巋然不動kuī rán bù dòng 含義: 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象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成語出處: 《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46、厲兵秣馬lì bīng mò mǎ 含義: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47、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 、 含義: 櫛:梳篦的總稱。象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成語出處: 《詩·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48、流言蜚語liú yán fēi yǔ 含義: 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后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成語出處: 《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
49、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含義: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50、秣馬厲兵mò mǎ lì bīng 含義: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5. 中國清代所有城門的名字
正陽門: 正陽門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稱其為“前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冬季去天壇祭天,驚蟄到先農壇耕地,都出正陽門。
崇文門:尊崇孔孟教化的意思,俗稱“哈德門”,民國時曾有一種著名的香煙叫“哈德門”牌。崇文門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凡是過往商人都要在這交稅。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
宣武門: “武烈宣揚”的意思;元朝稱順承門,一直到清朝初年仍有沿用此稱的。因為發音頗似“順治門”,康熙時曾有一位剛由外省高升到京的御史聽到后誤以為真叫“順治門”,立功心切,沒做調查研究,貿然上本要求改名,結果被罷官。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后悔遲”三字。
朝陽門: 意思是“迎賓日出”,走糧車。因為那時沒有鐵路交通,要完成南方的糧食向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水運到通縣。糧食運到通縣后再裝車進城,走朝陽門進京,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有一個谷穗兒。糧食進入朝陽門后,在附近的糧倉中存放,以備用。現在在朝陽門附近還有倆地名“祿米倉”、“海運倉”,就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阜成門: 意思是“物阜民安”,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門頭溝煤礦供應。運煤進京走阜成門。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一梅花,即表示“煤”的意思。
東直門: 東直門和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的含意,走磚瓦、木材車。那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由南方通過通惠河和壩河運來的木材,從此門進入。東直門內還設有一些木材加工廠。
西直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走水車。城門洞頂上刻著水波紋。因為當時皇帝不喝市內水井的水,而喝玉泉山的泉水。民國建立后直到溥儀被逐出故宮,每天早上西直門仍然要為給溥儀送水的驢車開門,軍閥混戰時期竟也沒有耽誤過,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
德勝門: 預祝得勝回朝的意思,走兵車。那時北方多戰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勝門,也取“得勝”回朝之意。
安定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走糞車。因地壇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糞場。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