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喂虎怎么翻譯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以肉喂虎”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為什么佛陀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喂虎?、割肉喂虎,舍身取義什么意思、佛祖割肉喂虎,是大善否?、“尼佛割肉喂鷹,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是什么意思、捐棄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以肉喂虎”的詞條資料
2:為什么佛陀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喂虎?
3:割肉喂虎,舍身取義什么意思
4:佛祖割肉喂虎,是大善否?
5:“尼佛割肉喂鷹,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6: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是什么意思
7:捐棄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
成語“以肉喂虎”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YRWH
成語注音:一ˇ ㄖㄡˋ ㄨㄟˋ ㄏㄨ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以肉餧虎、以肉啖虎
成語出處:漢 荀悅《漢紀 高祖紀一》:“今赴秦軍,如以肉喂虎,當何益也!” 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成語解釋:比喻白白地送死。
成語用法:以肉喂虎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成語造句:時當(鄧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
成語“以肉喂虎”的擴展資料
1. 為什么佛陀要拿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喂虎?為了保護弱小的生靈不被傷害,強大的覓食者又不會被餓到。就是說要維護各方的利益,只能犧牲自己。應該與下面這個故事有關系。久遠劫前,有一位護念眾生、慈悲為眾的薩波達國王,平日廣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總是能夠體察民情,悉心傾聽,應愿供給,從不吝惜。 一日,帝釋天王的天壽即將終了,心中愁悶不樂。 這時,所有的天龍鬼神見狀,不約而同地相繼詢問:「天王您為什么如此面帶愁容?」 帝釋回答:「我的生命將盡,死亡的征兆也已經出現。如今佛法已經落沒,恐怕再也沒有仁慈的大菩薩住世,我不知往后將歸向何處,所以心中發愁啊!」 諸天龍鬼神說:「在人世間有一位薩波達王,平日廣修菩薩的道法,持戒完滿,德行高遠,慈愍眾生,恩澤惠及有情、福德隆盛;不久之后,就會成佛,您若歸投于他,必能長養法身,斷諸疑慮!」 帝釋天王為了試探薩波達王,因此命令邊境護守的王將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愍念眾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實修行菩薩道的行者。請你化身為鴿,我將變作大鷹,急追在后,追到薩波達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鴿子佯裝出畏懼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國王給予保護,如果薩波達王確實心懷仁慈,必定會接受你的歸投,這樣一來便可速知真假。」 言畢,毗首羯磨便化作一只鴿,帝釋天王變成大鷹,兇猛地緊跟在鴿子后方,窮追不舍。 鴿子一路驚慌地飛到薩波達王座前,一見薩波達王,便急急鉆進國王腋下,上氣不接下氣地哀求薩波達王,保護它的小命。 同時間,緊追在后的大鷹也來到了殿前,看到千辛萬苦就快到手的鴿子,被薩波達王保護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兇光地說:「我數日來饑餓難忍,已沒有耐心了,你身邊的那只鴿子是我覓來的美食,速速歸還給我!」 薩波達王見狀,緩緩地回答:「朕曾經發愿要救度一切眾生、善護一切眾生。今日我應該要救護這只鴿子,豈可歸還給你,讓你殺害生命來祭拜五臟六腑以求溫飽呢?」 大鷹更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斷絕了我的食物,我同樣也活不下去。難道,我就不于一切眾生嗎?」 薩波達王于是語帶慈祥地詢問大鷹:「你需要什么食物充饑?只要能夠放過鴿子一命,朕一定盡力滿足你的需求!」 「只有剛殺的、熱騰騰的肉,我才吃!」大鷹毫不留情地說道。 薩波達王心想:「它要求要吃剛殺的熱肉,但是如果我害一以救一,也是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2. 割肉喂虎,舍身取義什么意思
舍身喂虎、割肉喂鷹 釋迦牟尼佛是已經成佛的一尊佛,因此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必然也做過這種“內施”。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最有名的布施,是“舍身喂虎”、“割肉喂鷹”。 “舍身喂虎”:看到這一只母老虎剛生下小虎,可是由于太餓、身體太虛弱,餓得發抖,餓得無法忍耐,看到眼前的兒子,就想要把它吞下肚里,是那樣一種饑餓之苦。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他看到了,當下悲心徹入骨髓,忘掉自己而舍身喂虎。 “割肉喂鷹”: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當中,受到忉利天天主的測試。測試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在行菩薩道?是不是真的有布施心?所以他就化為老鷹追趕一只鴿子,鴿子驚慌飛跑,逃進釋迦牟尼佛的懷抱。因為釋迦牟尼佛發心行菩薩道,內心充滿著對眾生的慈悲,沒有對眾生嗔恨、傷害的念頭,那種心念所散發出來的心波,能夠感動到動物,使動物一看到他的身相,接觸到他的影子,就有一種安慰的、無懼的感覺。所以,這只小鴿子投進了釋迦牟尼佛的懷抱,感覺到生命的被救與安穩。這時追趕過來的老鷹就跟釋迦牟尼佛說:“這只鴿子是我的獵物,應該還給我,否則我會當下餓死。有了這只鴿子,就有了我的生命,沒有這只鴿子,就沒有我的生命。你同情這只鴿子,難道你就不同情我嗎?”釋迦牟尼佛為了救鴿子,也為了同情老鷹,不惜跟老鷹商量,要割下自己的肉來喂鷹。“好,可以呀!這只鴿子肉有多重,你所割下來的肉也必須有多重!”釋迦牟尼佛就割下身上的肉跟鴿子的體重相秤量,結果切下一塊,重量不如鴿子,再切下一塊,還是不夠。最后舍命全身秤量,才與鴿子的重量相等。這個時候,忉利天王感動了,他現出天王之身,然后向這一位菩薩匍伏頂禮、贊嘆,是真菩薩,必定成佛,同時請菩薩將來成佛的時候,務必也要度他。 所以,成佛是要經過生生世世、無量無盡的行布施。(慧凈法師2006年4月16日講于彌陀共修會第40課)
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3. 佛祖割肉喂虎,是大善否?
佛祖割肉自然救了虎,可被救的虎還是要吃肉殺生,此罪過是否要算在佛祖頭上?請大神指點!==============================================================================風車:佛祖割肉救虎,是善,但是為什么偏偏是這只老虎,需要從佛學角度說明,這個典故,就是想說犧牲小我行善.但是樓主既然提出老虎之后的生物性的可能性,我就也進行幾種假設1,之后這只虎如果餓死,不是佛祖害死的;2,之后這只老虎咬死人了,又分兩類a,咬死壞人,b,咬死好人,對我來說,幾乎不用分開討論.因為佛學范疇講究輪回,因果,這個人被佛祖所救的老虎咬死,必然是有原因,介于這個原因,老虎不能單純說是作惡,即使做惡,也有報應的時候.就像這只該餓死的老虎只是被佛祖利用來做事一樣.因為受了佛祖恩惠,它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報恩~3,之后這只老虎吃了食草動物或者食肉動物【引用百度百科:六道,佛學術語,指有情生活、輪回于其中的六個界別,即: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業力(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善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業力較慘惡故。一切處于分段生死的眾生,皆在此六道中輪回。】按照佛學說法,畜生和人其實都是六道輪回中,所以一定意義上,老虎吃了別的動物,和人一樣,所以同上~樓主還有什么疑問?
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4. “尼佛割肉喂鷹,舍身喂虎”是怎么回事
1、割肉喂鷹:
釋迦摩尼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曾經經歷過一段的苦修。傳說他有一天在森林里面打坐參禪,這個時候,天空中一只老鷹正在追逐一只鴿子。鴿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看到了釋迦摩尼,就飛到了他的衣袖里面,企圖能躲過一劫。
釋迦摩尼自然明白這只鴿子求生的欲望,于是他對老鷹說道:請您放了這只鴿子,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鷹卻回答道:如果我放了這只鴿子,那么這只鴿子是活了,我卻會被餓死,哪里來的好生之德呢?
釋迦摩尼就說:我愿意用同樣重量的肉來換取鴿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了一個秤,把鴿子放在秤的另外一邊,然后自己用刀開始割自己的肉。說來也奇怪,鴿子本來不重,但是釋迦摩尼割了好多肉還是沒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進秤里面,秤砣終于平衡了。他閉上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吃了我吧。
2、舍身喂虎:
乾陀尸利國王的太子,不喜歡榮華富貴,于是逃進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隨師父修行。
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當時深谷中有一只餓虎,剛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嚴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著小老虎,在深谷下待過了三天,因為怕小老虎凍死,母老虎始終沒法出去找食物,忍饑挨餓守護著小老虎。
可是大雪依然下個不停,老虎母子饑困交加,困在深谷,眼看就要死去;母老虎被饑餓所迫,甚至想吃掉小老虎。
當時眾仙人看到這一幕,就問:“有誰能舍棄自己身體,挽救下面這些老虎?”太子當時正修禪定,他從定中聽到問話,心想:“很好!我的愿實現了。”
太子話音剛落,曼陀羅花如雨而下,大地為之震動。太子就脫下鹿皮衣,把自己的頭目纏住,然后跳下懸巖,倒在餓虎身邊。母虎得到菩薩的血肉后,和虎仔都被救活了。
擴展資料:
佛陀宣揚教理,采用兩條路線并進的方式。一是以教誡說理的方式,二是以生動的神通故事進行隱喻的方式。佛經故事記載的佛陀的前生——摩訶薩埵王子修行舍身飼虎,就是一個生動的含有隱喻的神通故事。
故事說,王子心中暗想:我在很久以前的生死輪回之中無數次捐獻出自己的身體,白白地喪失性命。有的是因為貪欲,有的是因為瞋恚,有的是因為愚癡,——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貪心起時如餓虎,嗔心起時如猛虎,癡來自www.zfbfc.com
5. 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是什么意思
“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呂蒙跟姐夫鄧當混,姐夫同事擠兌他說:【小逼孩能干嗎?上陣喂虎嗎?】”意思是送死。 祝學習進步
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6. 捐棄所恃 舍身喂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拋棄了所依靠、憑借的(東西),把自己喂了老虎。
據《金光明經·舍身品》、《賢愚經》、《菩薩本生鬘論》等經典記載:
在久遠劫以前,大車國有三個太子,一次,國王到城外山林里觀景游獵,三個太子也隨同前往。他們在路邊發現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最后,三太子舍身施虎。
擴展資料:
舍身飼虎,佛教故事,出自《賢愚經》卷1《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見《大正藏》第4冊,第352頁。
佛經中說,印度寶典國國王大車的三個太子,一日同到山中打獵,見一只母虎帶著數只小虎饑餓難忍,母虎因此欲將小虎吃掉。三太子薩埵見狀,將二位兄長支走,來到山間,臥在母虎前,餓虎已無力啖食。薩埵又爬上山崗,用利木刺傷身體,然后跳下山崖,讓母虎啖血。
母虎啖血恢復氣力后與小虎們一起食盡薩埵身上的肉。二位哥哥不見弟弟,沿路尋找,終于找見薩埵尸骨,趕緊回宮稟告父王。國王和夫人趕到山中,抱著薩埵尸骨痛哭,然后收拾遺骨修塔供養。
摩訶薩埵為了挽救老虎生命而甘愿犧牲自己肉身的薩埵太子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這種表現釋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犧牲、救世救人、各種善行的繪畫作品被稱為本生故事畫。來自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