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四海皆兄弟」的成語故事
“四海皆兄弟”的成語故事: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于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 對他說: “君子不憂愁,不害怕。” 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 “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么可憂愁、可害怕的呢?” 司馬牛告辭孔子后,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 “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安慰他說: “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 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么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 呢?”四海皆兄弟的下一句是什么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
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
請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絲竹厲清聲,慷慨有余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歸。
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
愿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
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
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作者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確)。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合為一
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
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gyjslw.com
五湖四海皆兄弟是什么意思
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意思是:到處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朋友。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同“四海之內皆兄弟”。
gyjslw.com
四海皆兄弟的上一句或下一句是什么?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漢 無名氏《別詩》其一 [今譯]:普天下的生靈,都是休戚相關的人間骨肉,有哪一個是離世獨立的路上行人? [賞析]:“四海”,即天下,舊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如《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這是用“四海一家”的壯懷勉勵行人的兩句贈別詩。其第一句出自《論語》:“子夏謂司馬牛曰:‘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正面申說、意氣相感。第二句,用兀然而起的設問, 抒寫熱情相激的深意,生動地表達了送別雙方嵚崎磊落的胸襟。全聯辭采樸茂,音色高亢,全無后人“黯然消魂”、傷心離別的愁苦之音,顯示了漢詩以“風骨”見稱詩史的時代特征,開創了后世贈別詩中積極人生的豪放詩風。如曹植《贈白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如比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 [原作]: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唯念當乘離,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gyjslw.com
將相寧無種,本無富和窮。四海皆兄弟,世界應大同什...
王侯將相也不是天生的,本來沒有富有和貧窮。四海之內都是兄弟,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
gyjslw.com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
釋義:
兄弟的親密關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相親。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原詩:
《舊題蘇武詩 / 別詩四首·其一》兩漢:佚名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擴展資料:
“骨肉緣枝葉”是《文選》所錄《蘇武詩四首》中的第一首。這首五言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
詩一開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說出詩中“我”與“遠人”之間的特殊關系,然后再以“枝葉”作比喻,進一步暗示和強調這種關系的親密。按理次句應順著這層意思往下寫,可是詩人卻把筆觸轉向了與“骨肉”不同的另一種關系,這就是人世間親朋好友間的交往。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二句繼續由此生發,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為后文骨肉之離作陪襯。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二句緊接進層遞進,不僅回映首句,離而復即,而且退而后進,領起下文,其用筆直中有曲,折轉頓挫。詩人用意在寫兄弟之親,而先借密友為喻,從而使兄弟之親更為突出。
“昔為”以下四句想象與兄弟相處時和離別后二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前者“常相近”,一如“鴛與鴦”,何其相得;后者別如“參與辰”、“胡與秦”,幾多哀愁!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后的相距千里、后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這四句gyjslw.com
“四海皆兄弟”的下一句是什么?
“四海皆兄弟”的下一句是:“誰為行路人”。
釋義:五湖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出處:漢·佚名《舊題蘇武詩》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釋義:兄弟之間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一樣,朋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有著同一個母親。從前親近的像鴛鴦,現在像是辰星與商星彼此不相逢。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胡人與秦國人。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后的相距千里、后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反映出詩人處于人生變故中那種不堪回首、無法預期的復雜心態。gyjslw.com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是什么意思?急急急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原文:
舊題蘇武詩/別詩四首·其一
兩漢:佚名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譯文:
兄弟的親密關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擴展資料: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二句由此生發,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為后文骨肉之離作陪襯。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本事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于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
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以懷疑是后人的偽作。而以博學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現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于是愈堅蘇軾之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舊題蘇武詩gyjslw.com
“五湖四海皆兄弟”下一句是什么?
“五湖四海皆兄弟”下一句是:“人生何處不相逢”。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gyjslw.com
四海皆兄弟的下一句是什么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
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
請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絲竹厲清聲,慷慨有余哀。
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歸。
俯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
愿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燭燭晨明月,馥馥秋蘭芳。
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
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嘉會難再遇,歡樂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隨時愛景光。
作者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
多疑其不確)。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合為一
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
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gyjslw.com
五湖四海皆兄弟下面還有一句是什么?
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下一句 釋 義?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出 處?《論語·顏淵》: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示例:
1、明·徐渭《英烈傳》第六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便收了罷。
2、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回施俊道:“豈敢,豈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焉有見笑之理。”艾虎聽了“皆兄弟也”,以“皆”字當作“結”字,答道:“俺乃粗鄙之人,焉敢與斯文貴客結為兄弟。既蒙不棄,俺就拜你為兄。”
擴展資料:
《論語·顏淵》共計24章。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顏淵gyjslw.com
四海皆兄弟的上一句或下一句是什么?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漢 無名氏《別詩》其一 [今譯]:普天下的生靈內,都是休戚相關的人容間骨肉,有哪一個是離世獨立的路上行人? [賞析]:“四海”,即天下,舊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如《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這是用“四海一家”的壯懷勉勵行人的兩句贈別詩。其第一句出自《論語》:“子夏謂司馬牛曰:‘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正面申說、意氣相感。第二句,用兀然而起的設問, 抒寫熱情相激的深意,生動地表達了送別雙方嵚崎磊落的胸襟。全聯辭采樸茂,音色高亢,全無后人“黯然消魂”、傷心離別的愁苦之音,顯示了漢詩以“風骨”見稱詩史的時代特征,開創了后世贈別詩中積極人生的豪放詩風。如曹植《贈白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如比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 [原作]: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唯念當乘離,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gyjslw.com
成語“四海皆兄弟”擴展:
造句: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六回:“穿綠的道:‘四海皆兄弟,這個何妨。’”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英文翻譯: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Within the four seas all men are brothers.>
成語讀音: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成語簡拼:SHJXD
成語注音:ㄙˋ ㄏㄞˇ ㄐ一ㄝ ㄒㄩㄥ ㄉ一ˋ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gyjslw.com
成語用法:四海皆兄弟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
成語解釋:“四海”指天下,全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成語字數:五字成語
近義詞: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