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老”字的成語「老驥伏櫪」
成語“老驥伏櫪”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老驥伏櫪成語讀音:lǎo jì fú lì
成語簡拼:LJFL
成語注音:ㄌㄠˇ ㄐ一ˋ ㄈㄨˊ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老當益壯、壯志凌云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鐘
讀音糾正:驥,不能讀作“jí”;櫪,不能讀作“lí”。
錯字糾正:櫪,不能寫作“歷”。
成語出處:三國 魏 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驥:千里馬;櫪:馬槽。伏櫪:就著馬槽吃食。老的千里馬雖然趴在槽頭吃食;但仍想奔馳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壯志。
成語用法:老驥伏櫪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成語造句:用飛龍在天,對老驥伏櫪。(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
英文翻譯:Old people may still cherish high aspirations.
俄文翻譯:стáрый конь остаётся в сбруе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先后消滅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控制北方領土。袁紹的兒子投奔北方的烏桓,53歲的曹操親率大軍徹底征服20萬烏桓人,凱旋后作《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成語“老驥伏櫪”的擴展資料
1. 老驥伏櫪是什么意思啊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比喻有志的人雖年老而仍有雄心壯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老驥伏櫪”。請解釋含義
你是不是看《我愛我家》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老驥伏櫪的下一句是什么
龜雖壽
朝代:兩漢
作者:曹操
原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神龜的壽命即使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老驥伏櫪后面是什么句子
志在千里。
出自曹操-龜雖壽
出自曹操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滿意請
滿意請,謝謝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老驥伏櫪,老當益壯,是什么意思
“老當益壯”和“老驥伏櫪”,是用在老年人身上頻率比較高的兩個詞。但是這兩個詞的用法大都是錯的,與原意相去甚遠。老當益壯,常常被用來稱贊老年人年歲雖大,身體卻依然健壯。這個詞的出處是《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意思是,大丈夫立志,越是困窘,越應當堅定;年紀越大,越是應當雄壯。當,在這里是副詞,“應當”的意思。在單獨使用“老當益壯”的時候,字面的意思不是稱贊,而是批評:年紀大你的身體應當更強壯才對——這話里隱含的意思是:“你的身體怎么卻反而不行呢?”所以,如果是稱贊老年人身體依然強壯,應該說“老而益壯”——年紀雖大,身體卻反而更強壯。老驥伏櫪一詞,經常用在那些年紀已大卻仍然奮發有為的老年人身上。這個詞出于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很清楚的:老馬趴在馬廄里,心里依然想一日千里;英雄到了晚年,他的雄心壯志卻沒有消弭。這兩句話的基調是低沉、悲壯的,是英雄對于自己晚年雖有抱負卻已無法施展的哀嘆——已然趴在馬廄里的老驥,雖然還有一日千里的愿望,卻是再也跑不動了。陸游對這句話意思理解是準確的:“老驥伏櫪,雖未歇于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于舊處。”——老驥伏櫪,好比逆風撐船,雖有壯心,卻一步也無法離開原地。因此,用“老驥伏櫪”來形容比喻那些年紀雖大卻依然奮斗不已并取得了卓越成績的人,是不合適的。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老驥伏櫪念什么?
老驥伏櫪 ( lǎo jì fú lì )
解 釋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 處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示 例 用飛龍在天,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
近義詞 老當益壯、壯志凌云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鐘
故 事 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先后消滅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控制北方領土。袁紹的兒子投奔北方的烏桓,53歲的曹操親率大軍徹底征服20萬烏桓人,凱旋后作《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歷史故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國的豪情壯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老驥伏櫪”是指什么?
“老驥伏櫪”是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讀音: lǎo jì fú lì
出處: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造句:
他晚年仍對科研工作努力鉆研,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在科學上,必須一往無前我不怕困難,不怕失敗,自以為有老驥伏櫪的壯志。
我的爺爺已經七十多歲了,還奮斗在工作崗位上,他跟我說他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老驥伏櫪的老王,平日的生活起居都自行打理,不愿勞駕別人。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全文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詞 目 老驥伏櫪
釋 義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 處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示 例 用飛龍在天,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
詞 目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釋 義 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并不衰減。
出 處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國的豪情壯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成語“老驥伏櫪”是什么意思?
老驥伏櫪
(
lǎo
jì
fú
lì
)
解
釋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老驥伏櫪無意義。是什么意思?
老驥伏櫪(拼音:lǎo jì fú lì),漢語成語,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出自曹操的《步出廈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意思是說,老了的良馬雖然伏處在馬房里,仍想奔騰千里;后人常以這句“老驥伏櫪”來比喻有志之士,年紀雖老而仍有雄心壯志。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劉禹錫形容老驥伏櫪的詩詞
酬樂天詠老見示朝代:唐代作者:劉禹錫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2. 老驥伏櫪的歷史故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一北方之志,統領大軍出盧龍寨,日夜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的大業算是完成了。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脫口吟道:《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劉表卻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實現。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滕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兩首詩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祖國的豪情壯志。相關問題全部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3. “老驥伏櫪”后面是什么句子?
“老驥伏櫪”后一句是“志在千里”?
出自: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原文:《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老驥伏櫪”
【近義詞】:老當益壯、壯志凌云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鐘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