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良能怎么讀 良知良能的拼音
成語“良知良能”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liáng zhī liáng néng成語簡拼:LZLN
成語注音:ㄌ一ㄤˊ ㄓ ㄌ一ㄤˊ ㄋㄥ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解釋:舊指人的天賦的首選觀念和本能。
成語用法:良知良能作賓語;指人的觀念和本能。
成語造句:孟子皆以仁義言之,言良知良能亦然。(清 惲敬《讀孟子二》)
英文翻譯: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成語“良知良能”的擴展資料
1. 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B試題分析:材料中的王守仁是宋明時期的一個重要的理學家,他的思想核心“理”,A項中的李贄與C項中的王夫之是明清時代批判儒學的代表人物,所以排除A項。張載的思想反映的是儒學的“仁”學說,與王陽明的理學實質是不相同的。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2. 用惠良字組成語
沒有與“惠 良”相關的成語!
『包含有“惠”字的成語』
“惠”字開頭的成語:(共5則) [h] 惠而不費 惠風和暢 惠然肯來 惠然之顧 惠子知我
第二個字是“惠”的成語:(共6則) [b] 背惠食言 [d] 敵惠敵怨 [e] 二惠競爽 [j] 晉惠聞蛙 [k] 口惠而實不至 [y] 遺惠余澤
第三個字是“惠”的成語:(共1則) [t] 通商惠工
“惠”字結尾的成語:(共8則) [b] 不費之惠 不夷不惠 [c] 齒牙馀惠 [f]匪夷匪惠 [g] 甘棠之惠 [h] 好行小惠 [j] 澆瓜之惠 [x] 小恩小惠
“惠”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語:無
『包含有“良”字的成語』
“良”字開頭的成語:(共22則) [l] 良辰吉日 良辰美景 良辰媚景 良工苦心 良工巧匠 良弓無改 良工心苦 良金美玉 良賈深藏 良禽擇木 良時吉日 良時美景 良師益友 良師諍友 良宵好景 良宵美景 良莠不分 良莠不齊 良莠不一 良藥苦口 良莠淆雜 良知良能
第二個字是“良”的成語:(共8則) [a] 安良除暴 [b] 逼良為娼 [t] 調良穩(wěn)泛 [w] 溫良恭儉讓 誣良為盜 [x] 賢良方正 [y] 壓良為賤 [z] 張良借箸
第三個字是“良”的成語:(共24則) [b] 別作良圖 [g] 廣結良緣 [h] 好天良夜 [j] 精金良玉 吉日良辰 吉日良時 金石良言 將遇良才 將遇良材 金玉良言 金玉良緣 [k] 苦口良藥 克嗣良裘 [l] 良知良能 [m] 美景良辰 [n] 逆耳良言 [s] 素絲良馬 [t] 天付良緣 天假良緣 天理良心 [x]賢母良妻 賢妻良母 鮮衣良馬 [z] 坐失良機
“良”字結尾的成語:(共9則) [c] 除暴安良 乘堅驅良 存心不良 [f] 負恩昧良 [j] 居心不良 [s] 申禍無良 喪盡天良 [t] 汰劣留良 [z] 主圣臣良
“良”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語:(共5則) [g] 高鳥盡,良弓藏 [j] 狡兔死,良狗烹 狡兔死,良犬烹 [s] 三折肱,為良醫(yī) 三折肱為良醫(yī)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3. 帶良字的成語有哪些
金玉良緣、
用心良苦、
賢妻良母、
良莠不齊、
溫良恭儉讓、
良辰美景、
除暴安良、
良辰吉日、
良時吉日、
良禽擇木、
金玉良言、
良師益友、
苦口良藥、
喪盡天良、
將遇良才、
逼良為娼、
居心不良、
坐失良機、
良莠不分、
賢良方正、
三折肱為良醫(yī)、
金石良言、
素絲良馬、
廣結良緣、
良知良能、
良莠淆雜、
天理良心、
良工心苦、
良賈深藏、
張良借箸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4. 寫作(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宋代大儒程顥說:“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
? ? 一、良心最近,有關商家良心的討論極其強烈,在高速化發(fā)展的中國,你和利益的競爭場面不斷上演,不知你心中作何反應?而在我看來,一直以來你似乎都處于劣勢。記得書里曾記載過二戰(zhàn)的時候,你同利益的一場戰(zhàn)爭。當時,歐洲形勢混亂,一些科學界、文學界的名人竟受當局指使,聯名發(fā)表文書,稱德國使用的種種殘忍手段實正義。93個著名人士的名字排列在這拋棄良心的文書之下,而這一聯盟的對面,是以愛因斯坦為首的四名科學家,他們堅決反對戰(zhàn)爭,反對當局慘無人道的所作所為。這封《告歐洲人書》,只有四個人的名字,對比于93個名字,他們的良心顯得那樣微不足道。良心,一個人在亂世中想堅守你該是有多難?在愛因斯坦發(fā)表這份文書之后,他被視為瘋子,開會時他身旁的兩把椅子永遠是空的。他受著煎熬站在桌子的另一側,這煎熬,他是為良心受了。你同利益的戰(zhàn)爭,為何總失敗的慘烈?讓堅持你的人越來越少,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益?在不久前發(fā)生的事情里,我更是難以尋到你的影子。廣東佛山,一個兩歲大的小女孩被車子撞倒,碾壓。司機竟只是踩了一下剎車,后便揚長而去。小女孩渾身是血的當街躺著,幾分鐘之間,先后十八個人路過,有人甚至回頭張望,但沒有一個人上前救她。事后有人采訪過那司機,他毫無羞愧的說:“怕賠錢。”我似乎有些明白,人們都喜歡易得的東西,而你,良心,是需要承受很多壓力才能守住的。人們都是“聰明”的動物,誰也不愿被政府迫害,誰也不愿被人敲詐,惹禍上身,誰都愿取那唾手而得的利益。只是,當多少家因毒奶粉失去歡聲笑語的時候,當小悅悅因搶救無效而死亡的時候,我多希望看見你的身影,如果人們能看輕一點自己的利益,把你的成功當做自己的成功該有多好!二、良心“良心”一詞在當今社會高頻率的被使用,但遺憾的是卻總與賣假藥、賣假酒的連用。其實它指和自己行為有關的對是非善惡正確的認識。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正義的舉動,而這在當今的和平年代并不凸顯。所以反面例子很多。可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呢?中國自古留住一句話,叫“文人相輕”。而戰(zhàn)亂之中的魯迅和瞿秋白卻肝膽相照,引為同志。魯迅素來是與同時代的文人“相輕”的,而瞿秋白也是名士一硬漢,只是文人相輕之后卻能促膝談心,到硬漢對同志也只有道義可言。所以兩人即使只有書信來往,友誼卻十分深厚。在危難中互相幫助,因為相對于外人而言,他們是一家人。這就是對是非善惡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行為,這就是良心所在。不僅是中國人在危難中體現了良心的力量,外國人也如此;不僅是文人有良心,最“卑賤”的人也如此。比如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羊脂球”是整個小說里良心的化身,她雖然被人們鄙視,卻有一顆愛國的心,卻有著身為法國人應有的良心,這良心又演變成了一種尊嚴。她既然發(fā)自內心的痛恨德國人,怎么能隨意的出賣自己的靈魂?她將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化為了自己的反抗,哪怕這力量極小,終究是對良心的詮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事是要憑良心的。還是莫泊桑筆下的人物,我們熟悉的馬蒂爾德,她是幾乎“敗”給了良心的,卻因良心成就了自身。十年艱辛,她始終憑著良心做事。丟項鏈在我們看來是多么小的一件事,但她卻因為良心的召喚一直在彌補她的過失,良心在她身上閃現著人性的光輝。。如今的社會也有許多“良心”,比如方舟子用一人之力打垮了無數詐騙集團,還社會清白和諧。他們的做法確實很激進但是其精神起碼值得尊重。作為當今的學生,我認為生來就應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是古往今來中國文人共同的追求,“救人民于水火”是政客、詩人包括隱士的共同“良心”。而今,我們便是社會的良心,為給更多的人享福,也為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也許我們該回到良心的本意:善良的心地。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世間賢士共同的理念。我們,是社會的良心。三、良心良心,何必用嘴說出?說出的良心又怎能讓他人安心?良心是心不是嘴,外面良心里面黑心,豈不令人傷心?人們說本著良心吃虧,昧著良心得到,其實本著良心的人,又怎會在乎這一點蠅頭小利?旌盡風霜節(jié),心懸日月光,蘇武可能不會想到,自己在北海憑著良心為漢家爭取的尊嚴會令之后兩三千年的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由良心而來的正直,面對單于的威逼利誘,蘇武沒有出賣自己的良心。大漢生我養(yǎng)我,為大漢捐軀救國,視死忽如歸,又豈在乎這屈辱與折磨。正是他的良心不泯,正直的氣概才如長風破萬里浪,持節(jié)云中何彷徨!齊太史憑良心直擊史實,司馬遷憑良心為李陵喊冤,魏征憑良心直斥君過。自古云伴君伴虎,但他們的良心令他們無畏強暴,盡訴衷腸,何來殞身不恤,自因心筆日月!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李白舉杯邀明月,東坡泛舟游于赤壁。他們何來如此灑脫?這三個本皆欲憑著良心大展宏圖,報效祖國,更污濁的俗世卻逼他們昧著良心卑躬屈膝,阿諛諂媚。世俗不要良心,我要世俗作甚?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東坡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憑著良心為他們換來了一份濁世中的灑脫,而昧了良心,他們難免摧眉折腰,他們之高明正在于比世人多保留了最本質的良心,也正是這顆良心,讓他們得以輝映后世。勇者無畏,智者無懼,然而懷著一顆良心的仁者卻是天下無敵。無數名家士人論及朝代更迭,興衰之理,大多的歸結點在于仁,而這仁字是“人二”,是人在想自己的時候顧忌他們,這不正是良心?隋唐之際瓦崗寨之興旺,在于立了一個憨直的程咬金為帝,憨直便不會昧良心,不昧良心自會顧及他人,顧及他人仁政自是應運而生,施仁政自是得天下之大道,這也正是無數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真正原因之一。但當農民富足,各自自顧不暇,多了多少算計便昧了多少良心,土崩瓦解,豈非人事哉?良心是品行,是美德,更是一個人立身之本,一個國家興旺之源。良心讓人在順境得正直,在逆境得灑脫于天下。是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四、良心 中華民族是個很講究“良心”的民族,自古以來,“良心”就象一把道德的尺子, 無形地丈量著人們的善惡美丑,真?zhèn)魏脡摹?所謂“良心”,顧名思義無非就是指人的善良之心。 正如俗話所說:善良之心人皆有之,好惡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中國人對“良心”的理解和運用是無以倫比的,一句“有良心”和“喪良心”, 就把世間的好人壞人,好事壞事清晰地區(qū)別了開來。 盡管人們的社會地位,所處階層各有差異; 對“良心”內涵的把握各不相同。 但是,“良心”在人們的心里卻是有著同等分量的。 達官貴族講’良心”,奉行的是“食得皇家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5. 在修養(yǎng)論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
B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說明王守仁明確圣人和普通人的區(qū)別,其實質是主張用思想統治人民,意思與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相符,故本題選擇B。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6. 良知和什么詞語搭配?
良知尚存,良知泯滅,良知良能,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7. 良字開頭的成語
良字開頭的成語 :
良莠不分、
良金美玉、
良禽擇木、
良史之才、
良工苦心、
良玉不雕、
良玉不瑑、
良弓無改、
良工心苦、
良師諍友、
良玉不琢、
良辰媚景、
良莠不齊、
良辰吉日、
良莠淆雜、
良辰美景、
良賈深藏、
良工巧匠、
良時吉日、
良質美手、
良宵美景、
良知良能、
良心發(fā)現、
良師益友、
良宵好景、
良莠混雜、
良時美景、
良莠不一、
良藥苦口、
良苗懷新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8. 致良知行好事 的意思
你好,樓主:
“良知”思想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理論核心“, 良知”說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種不經后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guī)范。而在王陽明這里,“良知”范疇已演變?yōu)槿诒倔w論、功夫論、道德論為一體的最高的哲學范疇。
“良知”是心之本體。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說的基礎上把“良知”擴充為一種貫穿于萬事萬物的普遍原則。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認為“良知”是心的本然狀態(tài)。王陽明的“良知”是倫理學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識的主體。“良知”是“與物無對”的本體,是造化天地萬物鬼神人類的精靈,人的一切認識和實踐的活動,都是為了復歸此本體。他說:“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王陽明把“心”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擾的“本心”即從“一塊血肉”的人心升華為“良知”“, 良知”便是“心”的形上本體,它處在虛靈明覺和恒照的狀態(tài)。因此,作為超越具體“身心”特征的“良知”,便是超越了具體“器”的“道”。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fā)用流
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良知即是天道。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方法論的兩個構成部分。良知,即人的本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心,自己的羅盤,自己的哲學。與朱熹的觀點不同,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而要如何成為圣人,如何達到自己的本心,就需要某種途徑,這個途徑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世間萬物的道理都隱含在自己本身中,能夠格物,就能夠達到自己的良知。“知行合一”說起來簡單,就是把知識與行動結合在一起。學以致用,用以致學。講起來是廢話,太膚淺。沒有豐富的閱歷,思想的積累,我們很難真正理解。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9. 稂莠不齊 良莠不齊
稂 láng 【名】狼尾草〖Chinesepenni-setum〗。一種危害禾苗的惡草。如:稂秕(雜草敗禾) 稂莠 lángyǒu 〖weeds;tares〗∶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 〖thebads;evildoers〗∶比喻害群之人 良 liáng 好:良好。善良。良辰美景。良知良能(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良莠不齊。 兩個成語都是一個意思: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還有一層意思是水平有高有低,參差不齊。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10. 王陽明心學中的良知是什么?
這個問題已經被人討論了幾百年,這里我介紹一種比較常見的解釋說法:“良知”思想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理論核心“,良知”說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種不經后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guī)范.而在王陽明這里,“良知”范疇已演變?yōu)槿诒倔w論、功夫論、道德論為一體的最高的哲學范疇.“良知”是心之本體.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說的基礎上把“良知”擴充為一種貫穿于萬事萬物的普遍原則.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認為“良知”是心的本然狀態(tài).王陽明的“良知”是倫理學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識的主體.“良知”是“與物無對”的本體,是造化天地萬物鬼神人類的精靈,人的一切認識和實踐的活動,都是為了復歸此本體.他說:“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王陽明把“心”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擾的“本心”即從“一塊血肉”的人心升華為“良知”“,良知”便是“心”的形上本體,它處在虛靈明覺和恒照的狀態(tài).因此,作為超越具體“身心”特征的“良知”,便是超越了具體“器”的“道”.“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fā)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良知即是天道.來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