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道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道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啟示呢?
行之十年(法令頒布施行十年),秦民大悅(秦國的百姓十分高興),道不拾遺(沒有人拾取別人遺失在路邊東西),山無盜賊(山林里沒有強盜和山賊),家給人足(家庭富裕人口興盛).民勇于公戰(秦國的人民勇于為國家作戰),怯于私斗(不再熱衷于私下斗毆),鄉邑大治(鄉鎮的治理十分和諧)。
公元前338年深秋,43歲的秦孝公死于肝或腎病引起的器官衰竭,關于他的死,司馬遷在史記里未作過多描述,但在40多歲的壯年突然去世,秦孝公還是給后代史家留下不少想象空間。不過關于他的死因的好幾個假說至今未有定論。孝公薨后第二天,一個中年男子出咸陽向東匆匆而去,車子在關中平原揚起陣陣黃塵。
他就是商鞅,后世也叫衛鞅,公孫鞅,他和昨天剛剛歸西的老國君是這個國家20年以來政治生活中的黃金搭檔,正是憑借著這對搭檔共同的的努力,讓秦國從一個不入流的西部小邦變成一個橫掃宇內并吞八荒的大帝國,這一切只用了20年。 這兩個人成為中國歷史上君臣合作推動改革并取得輝煌成功的孤例,二人搭檔所成就的偉業,無論是后來的王安石神宗組合, 張居正萬歷組合,還是康梁與光緒組合均無法望其項背。
變法是利益格局調整的過程,一定會得罪人,如果得罪的是象公子虔這樣的重量級對手的話,商鞅的下場其實早已注定,而且他得罪的還不止一個。孝公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動他,如今孝公沒了,商鞅開始逃亡。
在秦國,旅店由國家營。商鞅建立了嚴密而精確的身份識別和登記報告制度。連問了幾個旅店,因為他不愿登記,都不敢讓他住。這就是他過去20年不遺余力推行的法制效果,執行的如此徹底,比他最樂觀的預期還要徹底,反噬自身的效果也如此徹底,給后人留下作繭自縛的唏噓。
幾個月后,官府的布告貼到了旅館的墻上,布告里說,公孫鞅叛國投魏,未果。遂起兵謀反,未幾事敗,身死。車裂棄市。
這是一個有巨大爭議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都在研究國家的強盛之道,他找到了理論,實踐了方法,建立了體系,客觀說,歷代統治者的內心深處真正信奉的治理原則并未超出他的理論框架,他用自己的生命殉道,變身為中華大地2300年的中央集幽靈,他留下一本黑硬的語錄《商君書》,后世門徒卻羞于提及自己的師承。就連前總理朱镕基也只是在私下里承認自己是商鞅的粉絲。
史家對商鞅也是毀譽參半,太史公司馬遷說他為人刻薄少恩,不擇手段,后世的儒家大罵商鞅說他 “知利而不知害,知進而不知退,故果身死而眾敗……知其為秦開帝業,不知其為秦致亡道。《鹽鐵論。 非鞅第七》
但即使罵的最厲害的人也不能從效果上否認商鞅的成就,司馬遷認為商鞅的政策在秦國“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妒酚?商君列傳》
這樣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隱藏在歷史的迷霧當中,面目不清,遺留后世的只有那本薄薄的小冊子《商君書》,系統的記錄了他的政治,經濟,文化主張。
商鞅,慎道,申不害是法家三個代表人物,商鞅重法,慎到崇勢, 申不害推術。 后人多認為商鞅的法制理論嚴密苛刻,靠法律嚴酷的威懾力來保證實施效果。這是對商鞅的誤讀,其實在法制落實方面,商鞅一直非常重視對人民思想教化的作用。他認為:接受教育一方面可以開民智,另一方面又可以畫地為牢。教育的作用既可以解放思想,又可以禁錮思想,通過禁錮思想達到禁錮行為(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這二者的區別僅僅在于教育者的動機和目標。
商鞅認為:作為實現組織目標的工具,統一思想是統一行為成本最低的方式。嚴刑峻法畢竟是來自外部的壓力,為了保障實施效果需要大量的監督成本。 但思想教育文化建設卻可以讓百姓產生自我約束和自我驅動力。不僅可以節省監督成本,還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培養統一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當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趨同的組織一旦建立起來,巨大的協同效應即告產生,這樣的組織就是一架高效的戰爭和生產機器。秦國的統一驗證了商鞅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此后,諸子凋零,百家黯然。
商鞅對組織的啟示是,文化建設必須服從于管理需要!治國如此,治企業亦然。
國際公認的企業文化定義是沙因(Edgar H Schein)先生在《組織文化與領導》中的定義:群體在解決其外在適應性與內部整合的問題時,學得的一組基本假定,因為它們運作的很好,而被視為有效,因此傳授給新成員,作為當遇到這些問題時,如何去知覺、思考及感覺的正確方法。
如果我們把春秋時期的七個國家比作七個公司,每個公司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和治理理念,企業文化本身沒有優劣之分,有的講仁愛,有的講和諧,有的講以人為本。在當時,齊的富庶反應商業文化的精明,楚的高貴體現出貴族文化的傳承。 這七個公司在當時于寡頭壟斷,競爭不太激烈。大家理念不同,實踐各異, 各色管理咨詢師奔波在向大客戶兜售各類公司治理方案的路上。都有聽眾,都能獲得掌聲。
到戰國時期,情況起了變化,一個沒什么文化的西方小國突然開始攪局,他們的企業文化簡單粗暴而有效。耕戰!公司內部制度設計和治理結構都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約束很多,激勵目標很直接,種好地,多斬首就能獲得獎賞。當所有的七個公司被迫面對生死競爭的局面時, 能不能贏就成了評判各自企業文化優劣的唯一標準。當贏是所有運動員唯一而且是最終目標的時候,能幫助企業達到這個目標的企業文化就是好的企業文化。
比賽結果,孔丘老師遺恨, 墨翟老師下臺, 莊周老師根本不上場,商鞅老師一直笑到最后。
商老師的企業文化建設觀總結起來有很多,比如
1.組織的強勢原則
2.激勵與約束的不平衡,
3.成員的低智化傾向
4.管理者的雙重人格,
5.組織本質上的惡人治理性,
6.非正式組織控制方法
7.組織內部各個階層的力量消長的規律
我們重點說說前三個。
對于組織的強勢原則,商鞅的觀點是:對成員弱勢的組織一定完蛋, 強勢的國家才能不斷擴張。用現在的話翻譯就是,搞不定成員的企業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用說發展。 “攘外必先安內”是不是聽上去很耳熟?
我們常用“管理有方”來形容組織效率高,但殊不知,只有強勢的企業才能讓員工做到訓練有素。強勢的企業不一定成為成功的企業,但成功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是強勢文化的企業。生存環境的惡劣,競爭環境的嚴酷是催生強勢企業文化的外因,但一個具有強勢性格的領導作為領導核心,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喬布斯之于蘋果,柳傳志之于聯想,任正非之于華為無不如此。這些領導人嚴格而注,甚至偏執,對組織行為強調執行和效果。幾乎冷酷無情,但很奇怪,這樣的企業員工對其認同感反而高于平均水平,產生的組織績效有目共睹??梢姡瑔T工只會對強勢的企業產生信賴和依靠。 威的力量要遠遠大于愛的力量。
第二點,約束和激勵的關系如何平衡?
商鞅認為,激勵必須建立在約束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企業內,約束是永恒的普遍的,而激勵是偶爾的稀缺的。
我曾經聽過不止一位企業家朋友和我抱怨,我們對員工那么好,工資獎金是同行最高,福利待遇也是最好,怎么員工的績效表現還是不盡如人意呢? 每當聽到這樣的抱怨,我總是告訴他們, 在以個體為單位的人際社會關系中,遵循的是對等原則,即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敬我一分,我回報你一寸,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等。但在抽象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組織關系中,對等原則往往就不再適用。領導者用更多的獎勵和賞賜難以使被領導者達到你所期待的組織目標。因為作為被管理群體而言,個體的經驗并不能反應群體行為特征,而群體特征規律往往藏在普通人的常識之外。
商鞅對此的觀點是: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上。嚴格約束較少激勵的國家,老百姓會為國家出力賣命, 給予豐厚獎勵而較少約束的國家,百姓不會為國家出力賣命。 多么奇怪的結論!這是為什么呢?商鞅認為,只有把嚴格約束作為日常管理行為的組織,激勵的效果才能最大化,一個組織內以普通人(怯民)居多,而優秀的人(勇民)少,對普通人(怯民)持續而嚴格的約束可以保障讓普通人(怯民)達到合格的標準,(必勇), 對優秀的人(勇民)的獎賞可以讓 他們舍生忘死為組織作出超常貢獻(則死)。 普通人用力,優秀的人用命的組織必然能無敵于天下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
至于約束和激勵的比例關系,商鞅認為最佳的約束與獎勵比例是九刑一賞,其次是七刑三賞, 最差的是一半獎勵一半約束 “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這個比例是怎么計算出的不得而知,但商鞅強調的重點在于:約束是組織內常態,激勵是非常態,要獎勵那些特別突出的優秀行為和個人。
執行力最強的組織就是軍隊,以解放軍為例,對軍人的獎勵是以嘉獎,表彰的形式體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規定,在戰爭或和平年代作出突出貢獻的可以獲得表彰和嘉獎,表彰和嘉獎對應的是職位的提升,并沒有太多物質方面的內容。但就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沒什么實惠內容的表彰和嘉獎在部隊當中獲得起來難上加難,有時候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就是這種稀缺性和巨大的榮譽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解放軍官兵出生入死,在保衛和平與搶險救災戰斗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決定作用。與激勵的稀缺向對,紀律在部隊當中是無所不在,紀律條例規定了一個軍人日常訓練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行動坐臥舉手投足,軍容風紀都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 真正做到了九刑一賞。
激勵的另外一個原則是激勵必須和目標簡單對應,如果目標過于分散則會削弱激勵的效果。商君書原文“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奔畹姆较蛱嗑偷扔跊]有激勵。KPI作為關鍵績效指標的精髓在關鍵二字,如果指標過多就無法起到行為引導作用。有的企業家不明白這個原則,既想鼓勵員工競爭又想鼓勵員工合作,這樣無論競爭還是合作都做不好。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紊亂,傷害組織效率。
最后說說關于組織的低智化。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智商社會》里說中國是個低智商社會,再怎么發展也不會對世界固有的商業秩序構成威脅。 他只看到了表面現象。2300年前 的秦國也是一個低智商社會,這并不妨礙它開疆拓土,橫掃六國,變成一個超級帝國。 中國歷史上,中原高級文明形態多次被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打敗,五胡亂華,蒙元滅宋,滿清滅明,世界歷史上蒙古大軍橫掃歐洲,哥薩克騎兵搗毀金帳汗國,野蠻的哥特人滅亡了文明的羅馬帝國,歷史已多次證明,高智商的未必戰勝低智商的社會形態。文明并不必然戰勝野蠻。低智化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成為某種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本土企業經過野蠻生長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其組織內部并沒有什么高深的管理理論和復雜的管理體系。做好工作,完成組織任務就是員工本分。 某咨詢師到山東某企業進行企業文化咨詢,給員工大講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驅動理論,不講還好, 培訓完之后員工都想去創業了,要不就和企業談自我實現的條件,這樣的咨詢對員工個體完成了高智化啟蒙,但動搖了企業的軍心,混亂隊伍的思想,人心散了再收可就難了。成員的低智商并不妨礙組織的高效率,聽上去如此刺耳的話,被歷史與現實一遍一遍的證明過。我不舉例你也懂的。
就是這些犀利的咨詢方案讓秦國在30年內完成了統一,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帝國,但這些方案過于犀利,缺乏包裝,結果讓秦國二世而亡。后世感嘆商鞅“ 知其為秦開帝業,不知其為秦致亡道。雖然實施落地時出了點問題,做死一個大客戶,但商老師方案的基本指導原則還是正確的,漢承秦制,項目建議書改個名字繼續用,這個客戶比較聰明,雖然實施的還是同樣的體系建設項目,但增加了一套溫情的文化識別說辭,正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也。從此完善了整個方案。形成了儒表法里的基本治理框架。一用就是2000年。 才有了后人評論說”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西方社會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為什么能獨善其身?并且保持持續高速增長。中國模式是否存在暫且不論,但中國式的管理是切切實實的發揮了作用,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企業家早已從法家思想寶庫里掌握了組織管理的秘密
自秦以后的帝王們秦政,奉荀學。至于孔孟的儒家, 老莊的道家,還有后來傳入中國的佛教,都是用來加強法家統治的輔助手段,是整個管理大廈最外層的裝修。 而這座大廈的基石和主體框架兩千年以來從未改變?! 〗裉?,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沒有成例可循,經歷了初期的探索猶豫之后,成功的企業大部分找到了在管理上把西方的管理科學與中國傳統的治理思想有機結合發展自己企業文化的道路。而這種傳統的治理思想就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的成語典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薄稇饑摺で夭咭弧罚骸捌谀曛?,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br>故事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因逃難到秦國,主張法制國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的舊法,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經過一段時間,秦國社會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國力強盛。
成語故事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人們不隨意拿取,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別的諸侯都對秦國心存畏懼。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_______,后面是什么
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仲尼為政于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
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于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黎且謂景內公曰:“去仲尼猶吹毛容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祿高位,遺哀公女樂以驕榮其意。哀公新樂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諫,諫必輕絕于魯。”景公曰:“善?!蹦肆罾枨乙耘畼妨z哀公,哀公樂之,果怠于政。仲尼諫,不聽,去而之楚。[譯文] 孔子(字仲尼)在魯國當政,魯人在路上看到丟失的東西都不會去撿,齊景公對這種情況感到憂慮。黎且對景公說:“要讓仲尼走就象吹毛發一樣。國君為何不迎合魯公看重名利高位之心,贈給魯公女樂,使他驕傲虛榮。魯公對新東西很喜歡,必然會對倦怠政事,仲尼必然會勸諫,一勸諫就會輕易地斷絕與魯公的關系?!本肮f:“好。”就令黎且把六行女樂送給魯哀公,哀公很喜歡,果然倦怠了政事。仲尼勸諫,哀公不聽,仲尼就離開了魯公去楚國。你要問啥??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怎么讀
道不拾遺:【基本解釋】: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拼音讀法】:dào bù shí yí【使用舉例】:人人稱贊~,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窘x詞組】:路不拾遺【反義詞組】:打家劫舍【使用方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成語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闭怨娉烧Z網:gyjslw.com
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什么翻譯
譯文:從此聲威恩澤及于全境,邪惡偷之事不再發生,以至城門夜不關閉,路不拾遺。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什么意思
掉在路上的東西,都沒有人拿,形容社會穩定,治安好。天下太平的意思。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的意思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道不拾遺什么意思
就是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一般都是路不拾遺。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求翻譯: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我的大臣中有位叫種首的,讓他防備盜賊,就出現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道不拾遺”擴展:
俄文翻譯: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近義詞:路不拾遺
錯字糾正:拾,不能寫作“失”;遺,不能寫作“遣”。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讀音:dào bù shí yí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謎語:路有凍死骨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一ˊ
英文翻譯: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成語解釋:遺:丟失的東西。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走;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很好。也作“路不拾遺”。
成語簡拼:DBSY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出處: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摘自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用法:道不拾遺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繁體成語:道不拾遺
造句:人人稱贊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反義詞:打家劫舍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