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澤及枯骨」的故事
“澤及枯骨”的成語故事:
周文王到野外巡視,見路邊有枯骨,于是叫手下人掩埋。左右人不解,就說誰家的枯骨就該他后人來掩埋。文王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我固其主矣。”天下諸侯聽說周文王澤及枯骨之事,紛紛表示效忠澤字意思是什么
zé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潤澤(潮濕)。沼澤。金或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亮:光澤。色澤。恩惠:恩澤。澤及枯骨(施惠于死人)。洗濯。汗衣,內衣。shì古同“釋”,解散。gyjslw.com
有澤瑋兩個字的成語
尺澤之鯢 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涸:使水干枯;澤:聚水的洼地;焚:燒毀。把池水戽干來捕魚,將林地燒毀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
竭澤而漁 掏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竭澤焚藪 竭:排水。藪: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魚,燒光草野捉獸。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
手澤之遺 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
同袍同澤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
溫潤而澤 比喻人的態度、言語溫和柔順。
澤及枯骨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被澤蒙庥 指受恩澤,蒙庇護。
川澤納污 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
焚林竭澤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比喻只圖眼前利益。
崗頭澤底 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稱盧氏為崗頭盧,李氏為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膏澤脂香 指油脂類的化妝品。
涸澤而漁 抽干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三江七澤 泛指江河湖澤。
山吟澤唱 指山歌民謠。
深仁厚澤 指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順非而澤 順從錯誤言行且加以潤飾。
遺風余澤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gyjslw.com
跪求好成語
東方法眼 捉賊捉贓 濯足濯纓 沾沾自喜 只爭朝夕 做張做勢 自作自受 正正之旗 自知之明 昭昭在目 真知灼見 再造之恩 錚錚有聲 只重衣衫不重人 孜孜以求 作作有芒 鑿鑿有據 左支右絀 振振有辭 做賊心虛 作賊心虛 嘴直心快 正中下懷 早占勿藥 智周萬物 正直無私 助紂為虐 诪張為幻 壯志未酬 擿埴索涂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 燭照數計 真贓實犯 志在四方 置之死地 蒸蒸日上 湛湛青天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鄭重其事 轉戰千里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咂嘴弄舌 置之腦后 知子莫若父 壯志凌云 冢中枯骨 字斟句酌 自作解人 紙醉金迷 戰戰兢兢 錚錚佼佼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諄諄告誡 置諸高閣 載舟覆舟 煮粥焚須 再作馮婦 輾轉反側 擇主而事 眾醉獨醒 置之度外 著作等身 足智多謀 舟中敵國 整裝待發 自作聰明 眾志成城 忠貞不渝 只字不提 知足不辱 置之不理 孳孳不倦 錙銖必較 諸子百家 孜孜不倦 知止不殆 惴惴不安 自由自在 自言自語 自怨自艾 仗義執言 自用則小 止于至善 造謠中傷 招搖撞騙 中原逐鹿 肘腋之患 中庸之道 自業自得 珠玉在側 珠圓玉潤 自貽伊戚 責有攸歸 左縈右拂 左宜右有 垣有耳 罪有應得 左擁右抱 知易行難 智圓行方 張牙舞爪 恣意妄為 自以為是 左右為難 質疑問難 自以為得計 指雁為羹 知一萬畢 坐于涂炭 重于泰山 朱衣使者 簪纓世胄 簪纓世族 子曰詩云 造謠生事 智勇雙全 赭衣塞路 遵養時晦 仗義疏財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作育人材 鄒纓齊紫 坐言起行 自圓其說 足音跫然 只言片語 忠言逆耳 欲難成 瘴雨蠻煙 朝云暮雨 正顏厲色 正言厲色 左右兩難 墜茵落溷 左右開弓 酌盈劑虛 瞻云就日 政由己出 造謠惑眾 政以賄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鑿飲耕食 招搖過市 直言賈禍 左右逢源 嘖有煩言 自由放任 自由泛濫 自崖而反 朱衣點頭 坐以待旦 佐雍得嘗 坐以待斃 卓有成效 饌玉炊金 左右采獲 莊嚴寶相 直言不諱 坐擁百城 心致志 載笑載言 誅心之論 心一志 中心搖搖 自相魚肉 鉆穴逾墻 坐薪懸膽 朝夕相處 子虛烏有 真心實意 知雄守雌 自行其是 坐享其成 眾星捧月 招賢納士 招降納叛 知小謀大 自相矛盾 爭先恐后 忠孝節義 自相驚憂 中西合璧 枕席過師 忠心耿耿 眾星拱北 做小伏低 宰相肚里好撐船 真相大白 真心誠意 正心誠意 自相殘殺 忠心赤膽 自信不疑 褚小杯大 鄭衛之音 助我張目 張王趙李 醉翁之意不在酒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知我罪我 作威作福 追亡逐北 座無虛席 朝聞夕死 轉危為安 自我陶醉 走為上計 眾望所歸 支吾其詞 責無旁貸 轉彎抹角 真偽莫辨 臟污狼藉 主文譎諫 自我解嘲 氈襪裹腳靴 珠圍翠繞 知無不言 自我表現 戰無不勝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坐臥不安 知疼著熱 賊頭賊腦 在天之靈 終天之恨 左圖右史 左提右挈 豬突豨勇 嘴甜心苦 助天為虐 走投無路 指天射魚 指天誓日 獐頭鼠目 斬頭去尾 竹頭木屑 鉆頭覓縫 咒天罵地 自投羅網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撞頭磕腦 自討苦吃 指天畫地 債臺高筑 遮天蓋地 止談風月 志同道合 鉆天打洞 戰天斗地 震天動地 自始至終 自始自終 眾所周知 再實之根必傷 再三再四 置水之情 至圣至明 自生自滅 自私自利 踵事增華 鑄山煮海 尊師重道 眾矢之的 足食足兵 左思右想 螽斯衍慶 坐收漁利 遵時養晦 治絲益棼 葬身魚腹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至圣先師 資深望重 這山望著那山高 茲事體大 紙上談兵 置身事外 曾參殺人 指山說磨 枕石漱流 再衰三竭 自視甚高 粥少僧多 志士仁人 鑿隧入井 自食其言 仗勢欺人 自食其力 自食其惡果 自食其果 枕山棲谷 在所難免 裝神弄鬼 掌上明珠 朝思暮想 皂絲麻線 至死靡它 之死靡它 醉生夢死 朝三暮四 蛛絲馬跡 指桑罵槐 朝升暮合 著書立說 張三李四 坐失良機 炙手可熱 作善降祥 壯士解腕 直抒己見 指手畫腳 坐山觀虎斗 眾說紛紜 再生父母 筑室反耕 擇善而從 終身大事 筑室道謀 知書達禮 彰善癉惡 作舍道邊 裝傻充愣 蒸沙成飯 著手成春 在所不惜 至死不悟 著三不著兩 坐視不救 在所不辭 至死不變 知人知面不知心 鄭人爭年 知人之明 逐日追風 侏儒一節 著人先鞭 置若罔聞 至人無夢 助人為樂 崢嶸歲月 知榮守辱 知人善任 眾人拾柴火焰高 作如是觀 昭然若揭 鄭人買履 知人論世 指日可下 指日可待 正人君子 侏儒觀戲 眾人國士 遮人耳目 在人耳目 賊人膽虛 諸如此類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主情造意 裝怯作勇 裝腔作勢 自輕自賤 雜七雜八 珍禽異獸 眾擎易舉 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乾夕惕 誅求無已 誅求無厭 仗氣使酒 珍禽奇獸 自欺欺人 自取其咎 朝氣蓬勃 招納賄 自取滅亡 朝秦暮楚 周情孔思 直情徑行 至親骨肉 賊去關門 瞻前顧后 跖犬吠堯 知情達理 紫氣東來 爭奪利 沾親帶故 自求多福 知其不可而為之 自強不息 朱盤玉敦 真憑實據 臧否人物 眾叛親離 粘皮帶骨 鉆皮出羽 罪孽深重 長年三老 眾難群移 重男輕女 眾怒難犯 終南捷徑 鉆牛角尖 直內方外 知難而退 知難而進 執牛耳 走南闖北 眾目昭彰 竹馬之友 裝模作樣 走馬章臺 知命之年 自賣自夸 志美行厲 朱門繡戶 曾母投杼 賊眉鼠眼 走馬上任 宗廟社稷 孳蔓難圖 毛離里 鐘鳴漏盡 眾目睽睽 走馬看花 彰明較著 斬木揭竿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照貓畫虎 仗馬寒蟬 走馬觀花 走馬赴任 陣馬風檣 妝嫫費黛 自鳴得意 直眉瞪眼 指名道姓 鐘鳴鼎食 爭貓丟牛 眾毛攢裘 知命不憂 執迷不悟 直木必伐 自命不凡 逐鹿中原 裝聾作啞 芝蘭之室 執兩用中 紙落云煙 鐘靈毓秀 芝蘭玉樹 朝令夕改 銖兩悉稱 雜亂無章 指鹿為馬 只輪無反 嶄露頭角 枕流漱石 轍亂旗靡 正理平治 支離破碎 至理名言 自立門戶 朝令暮改 朝梁暮陳 斫輪老手 卓立雞群 中流擊楫 災梨禍棗 字里行間 朱輪華轂 自力更生 周郎顧曲 眥裂發指 振聾發聵 銖兩分寸 中流砥柱 直諒多聞 竹籃打水 知來藏往 中立不倚 珠聯璧合 只輪不返 坐冷板凳 坐立不安 鑿空之論 執柯作伐 自劊以下 中饋猶虛 眾口一詞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眾口鑠金 眾口難調 逐客令 張口結舌 罪魁禍首 眾口紛紜 拙口鈍腮 主客顛倒 自愧不如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再接再厲 踵決肘見 總角之交 作繭自縛 知己知彼 作嫁衣裳 罪加一等 折節下士 政簡刑清 志堅行苦 只雞絮酒 正襟危坐 載酒問字 早韭晚菘 執經問難 助桀為虐 鑄劍為犁 爭雞失羊 作金石聲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嘴尖舌頭快 斬盡殺絕 濁涇清渭 斬將搴旗 在劫難逃 智盡能索 知盡能索 朝齏暮鹽 晝警暮巡 朝經暮史 獐麇馬鹿 指雞罵狗 直截了當 澤及枯骨 捉襟見肘 整軍經武 坐井觀天 自掘墳墓 作奸犯科 折節讀書 針尖對麥芒 只雞斗酒 折戟沉沙 銖積寸累 在家出家 遭家不造 招架不住 椎髻布衣 趑趄不前 真金不怕火煉 醉酒飽德 真金不鍍 賊喊捉賊 之乎者也 眾好眾惡 陟岵陟屺 作好作歹 朝華夕秀 造化小兒 轉禍為福 中河失舟,一壺千金 張皇失措 震撼人心 指揮若定 綜核名實 照葫蘆畫瓢 走花溜水 拄笏看山 縱橫交錯 珠還合浦 縱虎歸山 煮鶴焚琴 鉆火得冰 縱橫馳騁 自壞長城 坐懷不亂 縱橫捭闔 橫跋扈 祝哽祝噎 中冓之言 載歌載舞 折槁振落 自高自大 晝耕夜誦 朱干玉戚 左顧右盼 在官言官 忠肝義膽 眾寡懸殊 朝過夕改 止戈為武 罪該萬死 至高無上 震古爍今 鑿龜數策 趾高氣揚 枕戈寢甲 擲果潘安 砸鍋賣鐵 紙貴洛陽 張冠李戴 追根究底 自告奮勇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鑿骨搗髓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枕戈待旦 張公吃酒李公醉 坐觀成敗 走過場 自顧不暇 脂膏不潤 珠宮貝闕 珠光寶氣 尊古卑今 知過必改 眾寡不敵 治國安民 作法自斃 左輔右弼 朝發夕至 針鋒相對 質非文是 指腹為婚 走伏無地 振奮人心 執法如山 招風惹草 擢發難數 櫛風沐雨 裝瘋賣傻 招風攬火 芝焚蕙嘆 知法犯法 擇肥而噬 爭分奪秒 爭風吃醋 罪惡昭著 罪惡昭彰 總而言之 震耳欲聾 罪惡滔天 抓耳撓腮 諸惡莫作 坐而論道 周而復始 作惡多端 卓爾不群 執而不化 周而不比 擲地作金石聲 錐刀之末 至大至剛 擲地有聲 植黨營私 志得意滿 煮豆燃萁 自得其樂 張大其詞 左道旁門 爭多論少 斬釘截鐵 張燈結彩 指東畫西 直搗黃龍 正大光明 坐地分贓 織當訪婢 直道而行 罪大惡極 志大才疏 至當不易 債多不愁 珠翠之珍 折沖尊俎 自吹自擂 朱陳之好 咫尺之功 載沉載浮 逐臭之夫 珠沉玉碎 自成一家 在此一舉 誅鋤異己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自慚形穢 自出心裁 轉嗔為喜 坐籌帷幄 稚齒婑媠 咫尺萬里 早出晚歸 咫尺天涯 真才實學 坐吃山空 坐吃山崩 咫尺千里 錐處囊中 朝穿暮塞 爭長論短 自出機杼 張敞畫眉 朱唇皓齒 甑塵釜魚 造次顛沛 政出多門 鑄成大錯 織楚成門 斬草除根 辭比事 捉班做勢 自暴自棄 知彼知己 追奔逐北 詐敗佯輸 珠箔銀屏 振臂一呼 照本宣科 轉悲為喜 轉敗為功 鑿壁偷光 炙冰使燥 指不勝屈 竹苞松茂 知白守黑 作壁上觀 執鞭隨蹬 助邊輸財 罪不容誅 正本清源 追本窮源 鉆冰求酥 竹報平安 朝不謀夕 招兵買馬 朝不慮夕 自不量力 自拔來歸 坐不窺堂 罪不可逭 朝不及夕 治病救人 贊不絕口 止暴禁非 豬卑狗險 坐不重席 坐不垂堂 足不出戶 朝不保夕 皂白不分 坐不安席 窒礙難行 芝艾俱焚 灼艾分痛 言之鑿鑿 由衷之言 一字之師 一枝之棲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 飲鴆止渴 遺簪墜屨 一朝之忿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有志者事竟成 一字一珠 優哉游哉 妍姿艷質 一針一線 一朝一夕 億兆一心 亦莊亦諧 言之有物 意在言外 眼中有鐵 有朝一日 鷹嘴鷂目 言之有理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嚴陣以待 一張一弛 一字一板 云蒸霞蔚 月章星句 語重心長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言之無物 一之謂甚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玉卮無當 有枝添葉 以珠彈雀 衣租食稅 英姿颯爽 刖趾適屨 允執其中 以戰去戰 一朝在手,便把令來行 一柱擎天 頤指氣使 一擲千金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以指撓沸 寅支卯糧 仰之彌高 以紫亂朱 沅茞澧蘭 一字連城 一紙空文 牖中窺日 一針見血 庸中佼佼 移樽就教 一座皆驚 引足救經 紆尊降貴 言重九鼎 有志竟成 油嘴滑舌 羊質虎皮 一枕黃梁 紆朱懷金 英姿煥發 一枕槐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遠走高飛 圓鑿方枘 易子而食 越俎代庖 眼中釘 一字長蛇陣 養尊處優 義正辭嚴 啞子吃黃連 言之成理 引錐刺股 以錐刺地 一字不易 以直報怨 意在筆先 一擲百萬 與眾不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一致百慮 勇者不懼 一知半解 云中白鶴 有志不在年高 一字不茍 睚眥必報 一字褒貶 引玉之磚 有言在先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一知萬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月盈則食 蕓蕓眾生 優游卒歲 運用自如 一葉知秋 一隅之見 言猶在耳 一隅之地 悠游自得 搖搖欲墜 一言以蔽之 陰疑陽戰 一飲一啄 一吟一詠 魚魚雅雅 庸言庸行 奄奄一息 一言一行 燕語鶯啼 躍躍欲試 燕語鶯聲 盈盈一水 峣峣易缺 以羊易牛 燕翼貽謀 養癰遺患 魚躍鳶飛 雁杳魚沉 羽翼已成 牙牙學語 言揚行舉 遙遙相對 冤冤相報 有眼無珠 以意為之 語言無味 云雨巫山 因緣為市永永無窮 遙遙無期 有勇無謀 引以為戒 有一無二 一言為定 冤有頭,債有主 以蚓投魚 洋洋灑灑 庸醫殺人 一隅三反 有以善處 寓意深長 妖由人興 有眼如盲 余音繞梁 玉液瓊漿 咬牙切齒 隱約其辭 硬語盤空 漁陽鼙鼓 夤緣攀附 一語破的 以意逆志 余音裊裊 一言難盡 薏苡明珠 瘞玉埋香 言語妙天下 要言妙道 遙遙領先 銀樣镴槍頭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余音繚繞 源遠流長 有一利必有一弊 余勇可賈 夜以繼晝 玉葉金枝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應有盡有 夜以繼日 一應俱全 游云驚龍 一言九鼎 以一警百 玉液金波 妖言惑眾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鷹揚虎視 依樣畫葫蘆 悠悠忽忽 伊于胡底 一以貫之 煙云過眼 云煙過眼 一意孤行 陰陽怪氣 郁郁寡歡 抑郁寡歡 蠅營狗茍 以義割恩 魚游釜中 以夷伐夷 欲益反損 因噎廢食 一元復始 雁影分飛 以一奉百 一擁而上 應運而生 源源而來 月暈而風 有一得一 洋洋得意 揚揚得意 一元大武 一衣帶水 一以當十 以一當十 映月讀書 一語道破 以逸待勞 洋洋大觀 燕雁代飛 泱泱大風 言語道斷 悠悠蕩蕩 有一搭沒一搭 夜雨對床 抑揚頓挫 以一持萬 冶葉倡條 淵魚叢雀 囿于成見 養癰成患 詠月嘲風 郁郁蔥蔥 影影綽綽 一言半語 語焉不詳 依依不舍 有眼不識泰山 悒悒不樂 郁郁不樂 怏怏不樂 猶豫不決 源源不絕 要言不煩 源源不斷 優游不斷 以怨報德 原原本本 元元本本 一笑置之 幼學壯行 衣繡晝行 因循坐誤 一行作吏 言行一致 一心一意 一薰一蕕 義形于色 煙消云散 云行雨施 云消雨散 有血有肉 娛心悅目 一心一計 一心一德 以血洗血 云興霞蔚 語笑喧闐 言行相詭 云消霧散 英雄無用武之地 疑行無成 游響停云 異想天開 英雄所見略同 游戲三昧 陽煦山立 因循守舊 疑心生暗鬼 因小失大 一息尚存 飲血茹毛 游戲人間 英雄入彀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憂心如焚 憂心如搗 一相情愿 一瀉千里 一笑千金 英雄氣短 隱姓埋名 月下老人 蟻穴潰堤 有隙可乘 嚴刑峻法 遙相呼應 猿穴壞山 于心何忍 月下花前 煙消火滅 游閑公子 煙霞痼疾 浴血奮戰 映雪讀書 逾閑蕩檢 貽笑大方 以心傳心 用行舍藏 憂心忡忡 疑信參半 言行不一 衣香鬢影 用夏變夷 一蟹不如一蟹 原形畢露 一星半點 野心勃勃 洋為中用 言外之意 一誤再誤 仰屋著書 勇往直前 野無遺賢 杳無音信 耀武揚威 允文允武 一五一十 尤物移人 一物降一物 偃武修文 言為心聲 鸚鵡學舌 一往無前 余味無窮 一望無際 曳尾涂中 一無所知 一問三不知 一無所有 一無所取 一碗水端平 億萬斯年 一無所能 一無所得 意味深長 一無是處 一無所長 仰屋竊嘆 搖尾求食 一往情深 搖尾乞憐 云霧迷蒙 依違兩可 以文亂法 語無倫次 一無可取 咬文嚼字 以往鑒來 以文會友 魚網鴻離 義無反顧 雨臥風餐 一窩蜂 言無二價 一網打盡 一無長物 一物不知 一文不名 有聞必錄 越鳧楚乙 暈頭轉向 一彈指頃 以湯止沸 揚湯止沸 鶯啼燕語 有頭有尾 怨天尤人 移天易日 有條有理 有頭有臉 蠅頭小利 一天星斗 以湯沃雪 有頭無尾 有天無日 蠅頭微利 云屯霧集 以退為進 儀態萬方 一統天下 一體同心 雁塔題名 迎頭痛擊 異途同歸 一潭死水 應天順人 一團漆黑 夭桃秾李 疑團莫釋 有天沒日 疑團滿腹 一退六二五 言談林藪 一推兩搡 依頭縷當 以莛叩鐘 玉堂金馬 言聽計從 一塌糊涂 源頭活水 一團和氣 油頭滑腦 搖頭晃腦 一榻橫陳 一塌刮子 迎頭趕上 油頭粉面 有條不紊 搖頭擺尾 以身作則 因事制宜 因時制宜 藥石之言 余食贅行 衣食住行 一世之雄 一手遮天 云樹之思 衣裳之會 一失足成千古恨 欲速則不達 怨聲載道 玉碎珠沉 原始要終 有始有終 一手一足 鶯聲燕語 一觴一詠 與世偃仰 一生一世 樂山樂水 永生永世 有聲有色 言三語四 郢書燕說 有生以來 宜室宜家 偃鼠飲河 一絲一毫 疑神疑鬼 搖身一變 以身殉職 怡聲下氣 研桑心計 以身許國 以身殉國 用舍行藏 有始無終 與世無爭 有損無益 一身五心 游山玩水 永世無窮 有恃無恐 疑事無功 有死無二 一事無成 營私舞弊 一手托天 以水投水 以石投水 一視同仁 憂深思遠 飲水思源 野蔌山肴 養生送死 仰首伸眉 以身試法 遇事生風 一身是膽 一室生春 夜深人靜 以殺去殺 以售其奸 飲水曲肱 越瘦秦肥 引繩排根 飲食男女 煙視媚行 一身兩役 一身兩頭 一蛇兩頭 倚勢凌人 一絲兩氣 一世龍門 衣衫藍縷 一雙兩好 以升量石 因勢利導 優勝劣敗 鷹視狼步 引商刻羽 以水救水 遺世絕俗 以水濟水 羿射九日 一歲九遷 以疏間親 玉石俱焚 以手加額 游手好閑 燕瘦環肥 嚴絲合縫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雅俗共賞 羽扇綸巾 圓首方足 永矢弗諼 仰事俯畜 雨絲風片 衣食父母 云散風流 有傷風化 一身而二任 一石二鳥 一掃而空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一索得男 遺世獨立 應時對景 移山倒海 一身都是膽 怨氣沖天 飲水啜菽 搖手觸禁 與世沉浮 與世長辭 應聲蟲 衣食不周 殞身不恤 一絲不紊 一絲半粟 遠水不解近渴 一時半刻 饔飧不繼 遠水不救近火 一樹百獲 一絲不茍 一絲不掛 玉石不分 擁書百城 一手包辦 一日之長 一日之長 玉潤珠圓 一日之雅 雅人深致 躍然紙上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庸人自擾 引人注目 漁人之利 一人之交 怡然自得 悠然自得 游刃有余 一人有慶 又弱一個 雍榮雅步 雍榮閑雅 野人獻芹 野人獻曝 音容笑貌 音容宛在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與民更始 與人為善 一日萬里 一日萬機 以人為鏡 艷如桃李,冷若冰霜 嚴氣正性 逾墻鉆隙 一切眾生 一丘之貉 意氣揚揚 怡情悅性 移氣養體 有錢有勢 意氣用事 予取予求 寓情于景 一琴一鶴 一丘一壑 以求一逞 意氣相投 燕雀相賀 偃旗息鼓 意氣相得 牙簽萬軸 鴉雀無聞 鴉雀無聲 有氣無力 源泉萬斛 掩其無備 紆青拖紫 緣情體物 飲泣吞聲 異曲同工 誼切苔岑 一謙四益 鷹犬塞途 一清如水 由淺入深 一錢如命 以屈求伸 遠求騏驥 有錢能使鬼推磨 搖旗吶喊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云起龍驤 盈千累萬 倚強凌弱 以強凌弱 源清流潔 揚清激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鷹覷鶻望 油腔滑調 一氣呵成 欲擒故縱 欲取姑予 有其父必有其子 粵犬吠雪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仰取俯拾 抑強扶弱 意氣風發 一窮二白 一清二白 玉砌雕闌 燕雀處堂 衣輕乘肥 一錢不值 有求必應 一竅不通 遠親不如近鄰 一去不復返 一錢不落虛空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揚葩振藻 一顰一笑 一噴一醒 一片汪洋 一盤散沙 一曝十寒 一貧如洗 一片焦土 一拍即合 一抔黃土 一片宮商 一片冰心 云霓之望 厭難折沖 一念之差 一年之計在于春 云泥之別 延年益壽 鷹拿燕雀 眼內無珠 堯年舜日 云泥殊路 魚餒肉敗 一諾千金 怨女曠夫 一牛九鎖 因難見巧 陰凝堅冰 一年半載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揠苗助長 魚米之鄉 一面之交 裕民足國 一面之詞 一模一樣 倚門倚閭 優孟衣冠 溢美溢惡 意馬心猿 以沫相濡 雁默先烹 眼明心亮 一脈相傳 幺麼小丑 一脈相承 愚昧無知 湮沒無聞 有名無實 野馬無韁 一命嗚呼 羽毛未豐 語妙天下 仰面唾天 異名同實 飲馬投錢 揚眉吐氣 與民同樂 沿門托缽 眼明手快 一目十行 顏面掃地 一面如舊 倚馬七紙 緣木求魚 以貌取人 月明千里 鴉默雀靜 一馬平川 一木難支 倚門賣笑 一目了然 倚馬可待 圓木警枕 一鳴驚人 勇猛精進 魚目混珠 有目共賞 陰謀詭計 勇猛果敢 妖魔鬼怪 有目共睹 羽毛豐滿 雨沐風餐gyjslw.com
急!!!!!翻譯!!!
魯哀公問子夏曰:“必學而后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嘗聞也。”哀公曰:“然則五帝有師乎?”子夏曰:“有。臣聞黃帝學乎大真,顓頊學乎綠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叔,周公學乎太公,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夫不學不明古道,而能安國者,未之有也。 呂子曰:“神農學悉老,黃帝學大真,顓頊學伯夷父,帝嚳學伯招,帝堯學州文父,帝舜學許由,禹學大成執,湯學小臣,文王武王學太公望周公旦,齊桓公學管夷吾隰朋,晉文公學咎犯隨會,秦穆公學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學孫叔敖沈尹竺,吳王闔閭學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學范蠡大夫種,此皆圣王之所學也。且夫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則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違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庸為此?”湯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網,今之人循序,欲左則左,欲右則右,欲高則高,欲下則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周文王作靈臺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聞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枯骨,又況于人乎?”或得寶以危國,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歸心焉。 管仲傅齊公子糾,鮑叔傅公子小白,齊公孫無知殺襄公,公子糾奔魯,小白奔莒。齊人誅無知迎公子糾于魯,公子糾與小白爭入,管仲射小白,中其帶鉤,小白佯死,遂先入,是為齊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奔魯,桓公立國定,使人迎管仲于魯,遂立以為仲父,委國而聽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 里鳧須,晉公子重耳之守府者也。公子重耳出亡于晉,里鳧須竊其寶貨而逃。公子重耳返國,立為君,里鳧須造門愿見,文公方沐,其謁者復,文公握發而應之曰:“吾鳧須邪?”曰:“然。”謂鳧須曰:“若猶有以面目而復見我乎?”謁者謂里鳧須。鳧須對曰:“臣聞之沐者其心覆,心覆者言悖,君意沐邪?何悖也?”謁者復文公,見之曰:“若竊我貨寶而逃,我謂汝猶有面目而見我邪?汝曰:‘君何悖也?’是何也?”鳧須曰:“然。君反國,國之半不自安也,君寧棄國之半乎?其寧有全晉乎?”文公曰:“何謂也?”鳧須曰:“得罪于君者,莫大于鳧須矣,君謂赦鳧須,顯出以為右,如鳧須之罪重也,君猶赦之,況有輕于鳧須者乎?”文公曰:“聞命矣。”遂赦之,明日出行國,使為右,翕然晉國皆安。語曰:“桓公任其賊,而文公用其盜。”故曰:“明主任計不任怒,暗主任怒不任計。計勝怒者強,怒勝計者亡。”此之謂也。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進,于是為商旅,賃車以適齊,暮宿于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賃車者執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于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桓公聞之,執其仆之手曰:“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曰:“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以合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去齊五百里,不遠,不若使人問之,固賢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恐有小惡,以其小惡,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難全,用其長者。”逐舉大用之,而授之以為卿。當此舉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桓公其以之矣。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其仆曰:“君何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乎?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地不如德,財不如義。寡人當事之者也。”遂致祿百萬,而時往問之,國人皆喜,相與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思好忠,段干木之隆。”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且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為然,乃案兵而輟,不攻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見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謂也。野人之用兵,鼓聲則似雷,號呼則動天,塵氣充天,流矢如雨。扶傷輿死,履腸涉血,無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澤矣,而國之存亡,主之死生,猶未可知也,其離仁義亦遠矣。 秦昭王問孫卿曰:“儒無益于人國。”孫卿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能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進在本朝;置而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敵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餒,必不以邪道為食,置無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計,叫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呼裁萬物,養百姓之經紀。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才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于窮閭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仲尼為魯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逾境而走,魯之鬻牛馬不豫賈,布正以待之也。居于闕黨,闕黨之子弟,罔罟分有親者取多,孝悌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對曰:“其為人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若義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則天下之外,應之而懷之,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走而超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為人上也,如此何為其無益人之國乎?”昭王曰:“善。” 田贊衣儒衣而見荊王,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贊對曰:“衣又有惡此者。”荊王曰:“可得而聞邪?”對曰:“甲惡于此。”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熱,衣無惡于甲矣。贊貧,故衣惡也。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厚無敵,而好衣人以甲,臣竊為大王不取也。意者為其義耶?甲兵之事;析人之音,刳人之腹,墮人城郭,系人子女,其名尤甚不榮。意者為其貴邪?茍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茍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其實人甚不安之,二者為大王無取焉。”荊王無以應也。昔衛靈公問陣,孔子言俎豆,賤兵而貴禮也。夫儒服先王之服也,而荊王惡之。兵者,國之兇器也,而荊王喜之,所以屈于田贊,而危其國也。故春秋曰:“善為國者不師。”此之謂也。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之,東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棄老取幼,家之不祥也;釋賢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天下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詩曰:‘各敬爾儀,天命不又。’未聞東益之與為命也。” 顏淵侍魯定公于臺,東野畢御馬于臺下。定公曰:“善哉!東野之御。”顏淵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以告左右曰:“吾聞之,君子不讒人,君子亦讒人乎?”顏淵不悅,歷階而去。須臾馬敗聞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趨駕請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向寡人曰:‘善哉,東野畢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矣。’不識吾子何以知之也?”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盡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今東野之御也,上馬執轡,御體正矣,周旅灸驟;朝禮畢矣,歷險致遠,而馬力殫矣,然求不已,是以知其失也。”定公曰:“善,可少進與?”顏淵曰:“獸窮則觸,鳥窮則喙,人窮則軸。自古及今,有窮其下能無危者,未之有也。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善御之謂也。”定公曰:“善哉!寡人之過也。” 孔子北之山戎氏,有婦人哭于路者,其哭甚哀,孔子立輿而問曰:“曷為哭哀至于此也。”婦人對曰:“往年虎食我夫,今虎食我子,是以哀也。”孔子曰:“嘻,若是,則曷為不去也?”曰:“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孔子顧子貢曰:“弟子記之,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等于虎狼矣。”詩曰:“降喪饑饉,斬伐四國。”夫政不平也,乃斬伐四國,而況二人乎?其不去宜哉? 魏文侯問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戰窮兵,未有不亡者也。 趙襄子問于王子維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曰:“吳君■而不忍。”襄子曰:“宜哉吳之亡也。■則不能賞賢,不忍則不能罰奸。賢者不賞,有罪不罰,不亡何待?” 孔子侍坐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季孫悟,告宰通曰:“自今以來,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故孔子正假馬之名,而君臣之義定矣。論語曰:“必也正名。”詩曰:“無易由言,無曰茍矣。”可不慎乎? 君子曰:“天子居闉闕之中,帷帳之內,廣廈之下,旃茵之上,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賢左右也。”故獨視不如與眾視之明也,獨聽不如與眾聽之聰也。 晉平公問于叔向曰:“國家之患,庸為大?”對曰:“大臣重祿而不極諫,近臣畏罰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國曰:“欲進善言,謁者不通,罪當死。” 楚人有善相人,所言無遺策,聞于國。莊王見而問于情,對曰:“臣非能相人,能觀人之交也。布衣也,其交皆孝悌,篤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安,此所謂吉人也。官事君者也,其交皆誠信,有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益,此所謂吉士也。主明臣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爭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所謂吉主也。臣非能相人,能觀人之交也。”莊王曰:“善。”于是乃招聘四方之士,夙夜不懈,遂得孫叔敖,將軍子重之,以備卿相,遂成霸功。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齊閔王亡居衛,盡日灸走,謂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其何哉?”公玉丹對曰:“臣以王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耶?王之所以亡者,以賢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而惡王之賢也,因相與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閔王慨然太息曰:“賢固若是之苦邪?”丹又謂閔王曰:“古人有辭,天下無憂色者,臣聞其聲,于王見其實,王名稱東帝,實有天下,去國居衛,容貌充盈,顏色發揚,無重國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自去國而居衛也,帶三益矣。”遂以自賢,驕盈不遜。閔王亡走衛,衛君避宮舍之,稱臣而供具,閔王不遜,衛人侵之,閔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不納,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閔王,淖齒擢閔王之筋,而縣之廟梁,宿昔而殺之,而與燕共分齊地。悲乎!閔王臨大齊之國,地方數千里,然而兵敗于諸侯,地奪于燕昭,宗廟喪亡,社稷不祀,宮室空虛,身亡逃竄,甚于徒隸,尚不知所以亡,甚可痛也,猶自以為賢,豈不哀哉!公玉丹徒隸之中,而道之諂佞,甚矣!閔王不覺,追而善之,以辱為榮,以憂為樂,其亡晚矣,而卒見殺。 先是靖郭君殘賊其百姓,害傷其群臣,國人將背叛共逐之,其御知之,豫裝赍食,及亂作,靖郭君出亡,至于野而饑,其御出所裝食進之。靖郭君曰:“何以知之而赍食?”對曰:“君之暴虐,其臣下之謀久矣。”靖郭君怒,不食。曰:“以吾賢至聞也,何謂暴虐?”其御懼曰:“臣言過也,君實賢,唯群臣不肖共害賢。”然后靖郭君悅,然后食。故齊閔王、靖郭君,雖至死亡,終身不諭者也。悲夫! 宋昭公出亡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主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亡而能悟,蓋得反國云。 秦二世胡亥之為公子也,昆弟數人,詔置酒饗群臣,召諸子,諸子賜食先罷,胡亥下皆視群臣,陳履狀善者,因行踐敗而去。諸子聞見之者,莫不太息。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必棄之也。故二世惑于趙高,輕大臣,不顧下民。是以陳勝奮臂于關東,閻樂作亂于望夷。閻樂,趙高之惑也,為咸陽令,軸為逐賊,將吏率入望夷宮,攻射二世,就數二世,欲加刃,二世懼,入將自殺,有一宦者從之,二世謂:“何謂至于此也?”宦者曰:“知此久矣。”二世曰:“子何不早言?”對曰:“臣以不言,故得至于此,使臣言,死久矣。”然后二世喟然悔之,遂自殺。 齊侯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君曰:“列地而與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奚死焉?諫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而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諫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軸為也。故忠臣也者,能盡善與君,而不能陷于難。 宋玉因其友以見于楚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宋玉讓其友。其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婦人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子之事王未耳,何怨于我?”宋玉曰:“昔者,齊有良兔曰東郭●,蓋一旦而走五百里,于是齊有良狗曰韓盧,亦一旦而走五百里,使之遙見而指,則雖韓盧不及眾兔之塵,若躡跡而縱■,則雖東郭●亦不能離。今子之臣也,躡跡而縱■與?遙見而指與?詩曰:‘將安將樂,棄我如遺。’此之謂也。”其友人曰:“仆人有過,仆人有過。” 宋玉事楚襄王而不見察,意氣不得形于顏色;或謂曰:“先生何談說之不揚,計畫之疑也。”宋玉曰:“不然。子獨不見夫玄蝯乎?當其居桂林之中,峻葉之上,從容游戲,超騰往來,龍興而鳥集,悲嘯長吟,當此之時,雖羿逢蒙,不得正目而視也。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懼而掉栗,危視而跡行,眾人皆得意焉。此彼筋非加急而體益短也,處勢不便故也。夫處勢不便,豈何以量功校能哉?詩不云乎?‘駕彼四牡,四牡項領。’夫久駕而長,不得行項領,不亦宜乎?易曰:‘臀無膚,其行■趄。’此之謂也。” 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謂哀公曰:“臣將去君而檻鵠舉矣。”哀公曰:“何謂也?”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雖有此五者,君猶日瀹而食之,何則?以其所從來近也。夫檻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菽粟,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檻鵠舉矣。”哀公曰:“止、吾書子之言也。”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析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遂去之燕,燕立為相。三年,燕之政太平,國無盜賊。哀公聞之,慨然太息,為之避寢三月,抽損上服,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土;適彼樂土,爰得我所?”春秋曰:“少長于君,則君輕之。”此之謂也。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拖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帶索,往見孟嘗君,欲趨不能進。孟嘗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楚丘先生曰:“噫!將我而老乎?噫!將使我追車而赴馬乎?投石而超距乎?逐麋鹿而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何暇老哉!噫!將使我出正辭而當諸侯乎?決嫌疑而定猶豫乎?吾始壯矣,何老之有!”孟嘗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詩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言老夫欲盡其謀,而少者驕而不受也。秦穆公所以敗其師,殷紂所以亡天下也。故書曰:“黃發之言,則無所愆。”詩曰:“壽胥與試。”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國也。 齊有閭丘邛年十八,道鞍宣王曰:“家貧親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閭丘邛曰:“不然,昔有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圣人師,由此觀之,邛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驂駒而能服重致遠者也,由此觀之,夫士亦華發墮顛而后可用耳。”閭丘邛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驊騮綠驥,天下之俊馬也,使之與貍鼬試于釜灶之間,其疾未必能過貍鼬也;黃鵠白鶴,一舉千里,使之與燕服翼,試之堂廡之下,廬室之間,其便未必能過燕服翼也。辟閭巨闕,天下之利器也,擊石不缺,刺石不銼,使之與管槁決目出瞇,其便未必能過管槁也,由此觀之,華發墮顛與邛,何以異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見寡人之晚也?”邛對曰:“夫雞處讙嗷,則奪鐘鼓之音;云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讒人在側,是見晚也。詩曰:‘聽言則對,■言則退。’庸得進乎?”宣王拊軾曰:“寡人有過。”遂載與之俱歸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此之謂也。 荊人卞和得玉璞而獻之荊厲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為慢,而斷其左足。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復捧玉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為慢,而斷其右足。武王薨,共王即位,和乃奉玉璞而哭于荊山中,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共王聞之,使人問之曰:“天下刑之者眾矣,子刑何哭之悲也?”對曰:“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而戮之以慢,此臣之所以悲也。”共王曰:“惜矣,吾先王之聽難,剖石而易,斬人之足!夫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何聽之殊也?”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故曰珠玉者,人主之所貴也,和雖獻寶,而美未為玉尹用也。進寶且若彼之難也,況進賢人乎?賢人與奸臣,猶仇讎也,于庸君意不合。夫欲使奸臣進其讎于不合意之君,其難萬倍于和氏之璧,又無斷兩足之臣以推其難,猶拔山也,千歲一合,若繼踵,然后霸王之君興焉。其賢而不用,不可勝載,故有道者之不戮也,宜白玉之璞未獻耳。gyjslw.com
銘澤什么含義?
銘澤不是詞語,單字含義為:
銘: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大多鑄成或刻成)。
澤:金或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亮。
一、銘拼音:míng
釋義:
1、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跡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志銘。座右銘。
2、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志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3、中國古代用于銘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種文體,如《文心雕龍》有《銘箴》篇。
二、澤拼音:zé
釋義:
1、水積聚的地方:大澤。湖澤。潤澤(潮濕)。沼澤。
2、汗衣,內衣。
3、恩惠:恩澤。澤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洗濯。
擴展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郊澤[jiāo zé]?
郊原和川澤。
2、順澤[shùn zé]?
順合禮樂而富有文采。
3、滎澤[yíng zé]?
小水貌。
4、流澤[liú zé]?
流布恩德。
5、妍澤[yán zé]?
美好潤澤。gyjslw.com
請問:古文中及有哪些意思?
及
拼音: jí, 筆劃: 3 筆順編號:354
部首: 又 五筆輸入法: eyi
【釋義】 ①到;達到:涉及|波及|由近及遠。②夠得上;比得上:在社交方面我不及他。
③趕上;追上:來得及|望塵莫及。④趁著;趁:及早|及時。⑤和;跟:足球、籃球及其它運動器材。
【及格】 #jígé 考試成績達到規定的最低標準。
〖例句〗期中考試我們班數學成績的及格率為98€?
【及時】 #jíshí ①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及時雨。②馬上;立刻。
〖例句〗多虧他及時報告林火險情,才避免了火勢的大范圍蔓延。
【及早】 #jízǎo 趁早。
及 <動>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后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義:追趕上,抓住)
同本義
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至,達到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及jí
⒈到,至,達到:自古~今。由此~彼。〈引〉牽扯:波~。涉~。邪行不~于己。
⒉趕上,追上:還來得~。趕不~了。
⒊乘,趁著:~時。~早出發。
⒋如,比得上:我不~她。
⒌連詞。和、與、跟:報、刊、雜志~其它出物。我、你~幾個同班同學一道去公園。
相關詞語: 阿爾及爾 阿爾及利亞 埃及 埃及藝術 愛屋及烏 自及 追駟不及 追悔莫及 走及奔馬 追悔何及 驟不及防 澤及枯骨 詐奸不及 愚不可及 有過之無不及 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及 有過之,無不及 由近及遠 又及 因烏及屋 預及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一繼一及 殃及 央及 殃及池魚 言不及義gyjslw.com
含骨的四字成語
含骨的四字成語 :寒風刺骨、骨瘦如柴、粉身碎骨、瘦骨嶙峋、毛骨悚然、刻骨銘心、瘦骨伶仃、積毀銷骨、gyjslw.com
澤字開頭的四字詞語
澤及枯骨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澤被后世 澤:恩澤,恩惠。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澤吻磨牙 猶言齜牙咧嘴。兇殘的樣子。gyjslw.com
澤及枯骨是什么意思
澤及枯骨[zé jí kū gǔ]【解釋】: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出自】:《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示例】:圣德之君,~,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祝你語文越學越好
gyjslw.com
有澤瑋兩個字的成語
尺澤之鯢 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 涸:使水干枯;澤:聚水的洼地;焚:燒毀。把池水戽干來捕魚,將林地燒毀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
竭澤而漁 掏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竭澤焚藪 竭:排水。藪: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魚,燒光草野捉獸。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
手澤之遺 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
同袍同澤 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
溫潤而澤 比喻人的態度、言語溫和柔順。
澤及枯骨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被澤蒙庥 指受恩澤,蒙庇護。
川澤納污 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
焚林竭澤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比喻只圖眼前利益。
崗頭澤底 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稱盧氏為崗頭盧,李氏為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膏澤脂香 指油脂類的化妝品。
涸澤而漁 抽干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三江七澤 泛指江河湖澤。
山吟澤唱 指山歌民謠。
深仁厚澤 指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順非而澤 順從錯誤言行且加以潤飾。
遺風余澤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gyjslw.com
成語“澤及枯骨”擴展: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讀音:zé jí kū gǔ
造句:圣德之君,澤及枯骨,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
成語簡拼:ZJKG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gyjslw.com
成語用法:澤及枯骨作謂語、定語;指給人恩惠極大。
成語注音:ㄗㄜˊ ㄐ一ˊ ㄎㄨ ㄍㄨˇ
成語解釋: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近義詞:澤及髊骨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