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的成語「巾國英雄」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巾國英雄”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古代巾幗女英雄的事跡和傳說、巾國英雄什么意思、歷史上是不是真有樊梨花這位巾幗女英雄、什么花象征古代巾幗女英雄?、巾幗女英雄的故事,要真的,10個!!!!!!!!!!!!!!!!!!!!!!!!、有關巾幗女英雄什么花象征抗日巾幗女英雄?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哪幾個?具體故事是什么?中國歷史上的巾國英雄請簡要賞析一下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臺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巾( )英雄關于巾幗女英雄的名言名句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巾國英雄”的詞條資料
2: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
3:古代巾幗女英雄的事跡和傳說
4:巾國英雄什么意思
5:歷史上是不是真有樊梨花這位巾幗女英雄
6:什么花象征古代巾幗女英雄?
7:巾幗女英雄的故事,要真的,10個!!!!!!!!!!!!!!!!!!!!!!!!
8:有關巾幗女英雄
成語“巾國英雄”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JGYX
成語注音:ㄐ一ㄣ ㄍㄨㄛˊ 一ㄥ ㄒㄩ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成語出處:范克明《張學良傳·郭松齡》:“原來,是由于有超人膽識,被譽為‘巾國英雄’的韓淑秀‘不顧風險,冒死攔截刑車,陳述郭松齡是他的未婚夫,歸奉完婚,根本沒有參加革命黨的事,因此郭才未遭殺害’并應聘當了張作霖的教訓隊的教官。”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成語解釋:巾國:即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后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幗英雄”。
成語“巾國英雄”的擴展資料
1. 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花木蘭:
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后,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于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于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后,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于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于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后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后,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于韓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并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采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云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后,韓世忠也被罷去兵,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來自www.zfbfc.com
2. 古代巾幗女英雄的事跡和傳說
..還是看我這的吧..
穆桂英
北宋時期,遼東安王興兵造反,邊關緊急。宋王命令王強匯集京師武將,在校場比武點帥。但奸臣王強囑他的兒子王倫奪帥,以便將來共掌兵,篡奪朝政。楊家將自破了天門陣,保住宋王以后,只剩下了佘太君、楊宗保、穆桂英、楊思鄉、文廣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無道,攜子孫辭官回河東,已經二十余年。一天,楊宗保將安王造反、邊關緊急事稟報佘太君。余太君惦記國事,不知由誰帶兵抵抗,遂派文廣前往京城打探。文廣、金花在京城看到王倫在比武場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心中不忿,與王倫校場比武。他們先是以箭穿金錢眼取勝,后又刀劈王倫。宋王問明楊家情況,命穆桂英掛帥,文廣、金花為馬前先鋒。文廣、金花歸來,將帥印交給穆桂英。穆桂英因對宋王昏庸、聽信讒言不滿,不愿意掛帥出征,用繩索捆了文廣,準備進京辭官請罪。佘太君以國事為重,勸說穆桂英回心轉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顧慮。穆桂英終于同意掛帥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掛,威風凜凜,余太君親自前來送行,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前往平定安王之亂。時年,穆桂英53歲。
如穆桂英掛帥破天門等英雄事跡千古流傳
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帥時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秋瑾,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 生于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就義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才活了33歲。她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婦女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第一人。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徽起義,失敗被害。秋瑾悲憤異常,決定在浙江繼續策劃起義。7月13日,清兵包圍了大通學堂,秋瑾在格斗中被捕。在清政府酷刑逼供之下,秋瑾橫眉冷對說:“革命黨的事不必多問了!”于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在紹興縣慷慨就義。
劉胡蘭,山西省文水縣人,共產黨員,革命烈士,1946年參加革命,后因叛徒告密被捕,被閻軍慘殺,1947年毛澤東為之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后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據傳清照曾改嫁,后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北宋時期,李清照在為數不多的詩文中表現出比封建社會一般女子寬闊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領域,如《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長詩,吊古諷今,主張汲取唐王朝天寶之亂的歷史教訓。另外,早年她還寫過《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認為詞分五音、五聲、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是宋代重要的詞論。其詩文談史論世,兼及文藝,題材較為廣泛。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描繪了孤寂的生活,抒發了對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轉,清俊疏朗,表現出作者熱愛大自然,憧憬美好的愛情生活,沖破了以往花間閨怨詞的樊籬,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南宋時,李清照的作品與前期相比變化較大,表現出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自己堅持民族氣節的決心。如《詠史》、《上樞密韓公詩》、《夏日絕句》等,詩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南渡后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托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凄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說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詞具有濃厚的抒情性,能運用巧妙的構思,選取一些生活片斷寫入詞中,具體細致地展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寫具體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含蓄委婉,樸實自然。清照詞風以婉約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被稱為“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清照詞的語言優美精巧,獨具特色,如她筆下的花樹是“綠肥紅瘦”,天氣是“濃煙暗雨”、“風柔日薄”。她還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語入詞,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信手拈來,自然清新。她的詞富有音樂美,還講究舌、齒音的交錯和疊字連用,最典型的是〔聲聲慢〕開頭連用14個疊字,其獨創性為人稱道。清照詞被稱為易安體,廣為流傳。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社本,黃墨谷有《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
。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后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她曾作《如夢令》,描述她少女時代在濟南的歡樂生活:’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時,濟南城西確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歲時,在汴京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婚后,夫妻感情篤深,常投詩報詞。一年重陽,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陸德夫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趙明誠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獨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涼中度過了晚年。詞人連遭國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詞章更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摻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兩盞三杯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喪辱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蔡文姬:東漢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其傳奇經歷不再贅述,代表其心靈吶喊的血淚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憤詩〉足以把她送上中國古代第一才女之位。
江竹筠..就是江姐拉..(1920—1949),四川省自貢市人。1939年考入中國公學附中學讀高中,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4月,因叛徒出賣,江竹筠及其他一批同志被捕,押往重慶,關押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與31名難友一道壯烈犧牲于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的電臺嵐埡,年僅29歲。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3. 巾國英雄什么意思
巾國英雄 [jīn guó yīng xióng] 生詞本基本釋義巾國:即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后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幗英雄”。 出 處范克明《張學良傳·郭松齡》:“原來,是由于有超人膽識,被譽為‘巾國英雄’的韓淑秀‘不顧風險,冒死攔截刑車,陳述郭松齡是他的未婚夫,歸奉完婚,根本沒有參加革命黨的事,因此郭才未遭殺害’并應聘當了張作霖的教訓隊的教官。” 成語接龍雄才大略 略見一斑 斑斑點點 點頭咂嘴 嘴快舌長 長戟高門 門不停賓賓客迎門 門衰祚薄 薄物細故 故舊不棄 棄本求末 末大不掉 掉三寸舌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4. 歷史上是不是真有樊梨花這位巾幗女英雄
女英雄樊梨花的傳說中,薛仁貴這個人物是真實的,但他身邊的樊梨花和薛丁山都是虛構的。公益成語:www.zfbfc.com
5. 什么花象征古代巾幗女英雄?
木棉,又叫攀枝花、烽火樹、英雄樹。生長于中國南方的大喬木,高可達30 米。每年初春開花,然后長葉。花直徑約7、8cm,五瓣,雙性花,花瓣肥厚。 果實略呈梭狀,成熟后開裂,絮狀白色纖維和種子一起飄落。 木棉樹于速生、強陽性樹種,樹冠總是高出附近周圍的樹群,以爭取陽光雨 露,木棉這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及鮮艷似火的大紅花,被人譽之為英雄樹、英雄 花。最早稱木棉為“英雄”的是清人陳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 “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6. 巾幗女英雄的故事,要真的,10個!!!!!!!!!!!!!!!!!!!!!!!!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杰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隋,唐
平陽公主
南北朝統一,但是亂世還沒有結束,不久中國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狀態。這次分裂的時間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淵只用了7年時間就擊敗群雄,再一次統一了天下。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一統天下,歷史上只有漢高祖劉邦勝過李淵。但是漢高祖擊敗項羽,當上皇帝后,全國仍然動蕩不休。漢高祖直到死前不久還在親自鎮壓叛亂。而唐朝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因為唐高祖李淵有一群杰出的兒女。這群兒女中功績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當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卻沒有記載。中國的史書對待女子的態度至五代為之一變。五代以前,不論何種女子,史書上多半會留下她們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樣由于前秦存在的時間極短,歷史紀錄未必完整而沒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開紀錄在史冊中了。越是尊貴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謂的“女賊”往往在史書上被直呼其名。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于后晉,一作于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所以弄得后世寫武俠小說的如黃易者只好給她胡亂起個名字叫李秀寧。
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這19個女兒當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說起這位竇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陜西興平)人,父親竇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帥之一(竇毅官封上柱國。這個官名沒有對應的現代官名。北周設八個柱國大將軍統領全國官兵。勉強翻譯可譯為方面軍司令。但是實際上這個官銜的榮譽性大于實際力。所以和本朝開國時所封的元帥相仿。)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氏從小就很聰明,深受武帝喜愛,把她留在宮中當自己的女兒撫養。當時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個。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當皇后。但是武帝對這個政治婚姻很不滿意,經常讓突厥公主守空房。竇氏就經常勸說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脅,全力對付南方的陳和東面的北齊。
不久,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竇氏恨恨地說:“我恨自己不是男子,無法為舅舅家掃除禍患。”嚇得父親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說!這是滅門之罪!”不過竇毅由此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當然不能隨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兒談婚論嫁的年紀,就搞了個比武招親的辦法。當然,這個比武招親可不是象武俠小說里那樣擺個擂臺讓大家上去和竇氏對打。竇毅讓人在大門上畫了兩只孔雀,有意招親的必須在百步外射兩箭。凡是兩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根據現在的正史記載,李淵是相當平庸的一個人。但是他別的好處沒有,箭法倒是相當高超的。幾十人來應試,只有李淵兩箭都射中了。
竇氏嫁給李淵后成了他的賢內助。李淵的臉上皺紋多,隋煬帝便戲稱李淵“阿婆”李淵回到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安慰他:“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國公,唐和堂諧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當時,天子的金鑾寶殿也叫做明堂。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由于長在宮廷,竇氏對宮廷政治頗多心得。李淵養了不少駿馬,竇氏就勸他獻給愛馬的隋煬帝:“皇上喜歡鷹和馬,您是知道的,現在應該把駿馬獻給皇上,不該自己留著,否則會招人誣陷。”李淵開始還舍不得他的駿馬,后來真的被隋煬帝責問,才趕緊獻了上去。竇氏在四十五歲時去世,李淵這才細細琢磨亡妻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經常給隋煬帝送駿馬鷹犬,隋煬帝果然異常高興,很快升李淵為將軍。李淵流著淚對兒女說:“我如果早點聽你們母親的話,早就做上這種官了。”
扯了這許多題外話,只是想說明李淵如此平庸的一個人,為何會有杰出的兒女。
隋煬帝其實并不能算是個標準的亡國之君。其文才武略決不輸于歷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輸于李世民。這兩個人上臺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極好的名聲,都立下了蓋世無雙的功勞,都是靠了血腥的政變才上了臺。上臺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問題是,隋煬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納諫的虛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這遂導致他不顧國力開鑿大運河,又遠征高麗。結果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腦袋。
在這亂紛紛的時局中,李淵的勝出機會起初并沒有那么大。他的地盤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遠離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手下兵力也不足,不過萬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對突厥的進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長安,身邊只有一個次子李世民跟著。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誘惑力超過任何一種親情,在周圍包括李世民在內的眾人的慫恿下,李淵于隋大業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長安作人質,李淵不敢明目張膽的稱王稱帝,對外他宣稱領兵離開自己的防地是為了到江都去接應被困在那里的隋煬帝。可是他的進軍路線不是東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長安。這么干連李淵自己都說是“掩耳盜鈴”。當然更瞞不過在長安留守的隋朝官員。長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淵的家人。逮捕名單中就包括了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紹。
這位柴紹先生在唐朝的凌煙閣24功臣中排名第14,謀略出眾,善于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消滅唐朝最后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賀有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不過大業13年時,柴紹可沒有詩中的這股英雄氣概。聽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還對老婆說:“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么辦?”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帶著目標太大,自己一個人逃跑勝算就大一點。平陽公主何等聰明,當然看的出這里面的潛臺詞。但是她的膽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于是柴紹就心安理得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說她是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不過是為了寬柴紹的心,但是她的確有自己的計劃。柴紹離開后,平陽公主立刻動身回到鄠縣(今陜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產業變賣,招兵買馬,公開與朝廷對抗。當時天下大亂,長安雖然還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圍的州縣到處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領是西域來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幾萬人。平陽公主派家僮馬三寶前去游說何潘仁歸降。不知道馬三寶使了什么手段,勢力遠遠超過平陽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陽公主的手下。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岡山時收編王佐,袁文才頗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實,不知道當時是否想起過這段歷史。
言歸正傳,平陽公主收編了何潘仁后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土匪,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不但打敗了每一次進攻,而且趁機擴大戰果,連續奪取了鄠縣,武功,周至,始平等縣。隊伍也擴張到了7萬多人。平陽公主收編的這幫手下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如果沒有幾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鎮不住他們。何況兵源來自原來不相統的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收編的烏合之眾變為一支百戰百勝的勁旅,取得如此大的戰績,平陽公主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實在是出類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很高興的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去迎接平陽公主。夫妻二人見面,看到妻子如此風光,不知柴紹是否會臉紅。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于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指揮部(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11月9日,攻克長安。
平陽公主在關中行動的意義對建立李唐王朝來說是怎樣評價都不過分的。前面說過,李淵是個很平庸的人。雖然很有野心,卻是于有賊心沒賊膽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曾經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虧李世民苦勸,才勉強前進。他在渡黃河以前一直在與隋將屈突通纏斗。后來采取李世民的計策,用少量兵力牽制屈突通,主力直攻關中。如果沒有平陽公主在關中接應,這一招就成了孤軍深入,是極為冒險的。要是進攻長安不利,則后路勢必讓屈突通切斷,那時就真成了甕中之鱉了。
長安之戰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是以軍禮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為什么會這樣,前面已經分析過,中國的史籍一貫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慣帶兵的女人。古籍都是歷代一再刪削過的。平陽公主的事跡大概就是這樣湮沒的。不過根據種種史籍中的蛛絲馬跡,對這六年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勾勒出一個大概來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長安之后,平陽公主繼續領兵作戰為大唐打江山。李淵雖然攻克了長安,但是他不過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攻克長安后,李淵立刻面對據有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武威)李軌。從唐武德元年七月薛舉派兵大敗唐軍于淺水原開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軌占河西五郡為止,李淵好不容易才安定了關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氣,劉武周就了李淵的后路,攻占了李淵的老巢山西。李淵命李世民征討。李世民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才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滅王世充。這一役唐軍圍城打援,把前來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一起干掉了。這幾仗柴紹都有份參加。如果說平陽公主這時在長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為杰出的將領,她當然是要參加這些決定大唐命運的決戰的。竇建德覆滅后,余部推劉黑闥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圓朗、高開道亦舉兵響應。他們北聯突厥,不到半年盡復竇建德舊地。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太行山脈西側“井陘”西口,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與河北省交界,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于此才更名娘子關。“井陘”是晉中和冀中地區之間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韓信滅趙就是走的這條路線。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井陘”進入山西。
由于沒有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前平陽公主不可能駐守在此,所以平陽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進駐娘子關。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當然是在打仗。在沒有一天不打仗的情況下,李淵怎么可能讓平陽公主這樣一員良將閑置3年多后又突然啟用呢?
平陽公主最后死于何種原因,史書上沒有說。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時他18歲,李建成大李世民10歲左右為28歲,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歲左右為16歲。如果平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應該是至少16歲了。再小就不可能為老爹在關中搶地盤了。但是16歲又不太可能。因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雙胞胎,否則很少有人能夠連續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淵起兵時她的年齡應該是20到26歲之間。這樣,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齡應該介于26至32歲之間,萬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時不過22歲而已。古人的壽命雖然不長。但以這樣的年齡去世,對于身體強壯的武將來說,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結合她死時以軍禮下葬,大膽推測一下,應該是戰死或負了重傷回到長安后創發而死的。
她戰死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性是在與突厥作戰時身亡。當時中國內亂,北方軍閥包括李淵在內都和突厥結盟。利用突厥攻擊自己的敵人。突厥也不把結盟當一回事,經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經常侵犯的地區。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在實行消滅劉黑闥作戰時身亡。622年11月,李淵派李建成統兵討伐劉黑闥,開始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2月25日才將其徹底擊潰。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就在前線,當然會率部參戰。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時,則其尸體運回長安差不多要半個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準備工作也差不多半個月。則時間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強人很多,公主女強人尤其多。平陽公主開風氣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等。但是論才能和功績都比不上平陽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楊門女將,在丈夫,兒子死后仍然能夠掛帥出征,抵抗外敵,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這是共產國際女領導人盧森堡的名言。說明巾幗不讓須眉,女人對自己的信仰,也許更堅貞,更執著。
我們熟知的女烈士,如趙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劉胡蘭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為中國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數秋瑾。秋瑾比盧森堡小4歲,卻比她早犧牲12年。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7. 有關巾幗女英雄
花木蘭:
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后,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于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于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后,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于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于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后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后,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于韓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并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采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云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后,韓世忠也被罷去兵,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8. 什么花象征抗日巾幗女英雄?
山茶花? 這只是我的猜測,記得學過一篇課文,就是說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名女戰士用自己的殷殷鮮血把山上的山茶花都染紅了,很感人。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9. 中國歷史上四大巾幗女英雄是哪幾個?具體故事是什么?
花木蘭:
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后,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于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于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后,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后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于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于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后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后,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于韓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并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采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臺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云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后,韓世忠也被罷去兵,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0. 中國歷史上的巾國英雄
花木蘭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征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途中,她還結識了幾個朋友,全是應征入伍的戰士,相伴同行。他們在接近前線時,忽聞戰鼓齊鳴,殺聲震天,魏軍正與敵兵交戰,突力子等三人夾戰魏軍賀元帥,木蘭一馬當先,殺退敵人。從此,她便得到賀元帥的賞識。戎馬倥傯,十二年過去,身經百戰的木蘭已晉升為將軍。某夜,木蘭外出巡營,忽聽群鳥飛鳴,她料想必是敵兵前來偷,驚起宿鳥。便稟告元帥,建議四面埋伏,智擒敵酋。果然,敵軍中計,突力子被擒。元帥擬為木蘭封官進爵,并把愛女許與將軍。木蘭不慕官爵,更不能與元帥之女成婚,只求賜與千里馬,回故鄉探親。木蘭返回桑梓,脫去戰時袍,換上舊時裝。朝廷冊封木蘭為尚書郎,元帥率領眾將,抬著禮物,親臨花家,請見花木力將軍。木蘭出堂,相見之下,元帥驚訝不已。于是,木蘭細述從軍經過,元帥盛贊木蘭不愧是一位巾幗英雄。2穆桂英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以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并招之成親,歸于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杰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11. 請簡要賞析一下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臺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
這是秋瑾墓上的一副對聯。我把我的理解介紹一下: “巾幗拜英雄”指的是當年秋瑾與友人游西湖,在憑吊岳飛墓時,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將終身無憾。人們就是為了實現她“愿埋骨西泠”的遺言, 遺體被葬于紹興臥龍山下,在岳飛墓旁,西泠印社前。 “求仁得仁又何怨”說的是秋瑾與岳飛,皆我華夏英豪,殺身成仁,無怨無悔;報國之志,至死不渝。 “亭臺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中說的是秋瑾就義的地點——軒亭口,并夾雜秋瑾的詩句“秋風秋雨愁煞人”中詩意,表現出秋瑾就義時,天地同悲,風雨同愁,此身雖死,彪炳千秋的意境。 這是個人私解,如有不當之處,敬請理解或者賜教。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12. . 巾( )英雄
巾國英雄拼音:jīn guó yīng xióng簡拼:jgyx近義詞:反義詞:用法:解釋:巾國:即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后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亦作“巾幗英雄”。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3. 關于巾幗女英雄的名言名句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河山延宋祚;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七律·梁紅玉淮安義女褪紅妝,披甲帶刀上戰場。擊鼓三通寒敵膽,彎弓一羽落殘陽。黃天蕩里迷魂陣,揚子江邊鋼鐵防。八月狂飆從天降,表傳忠烈萬民傷。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