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貴()”的成語「親疏貴賤」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親疏貴賤”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的意思、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思想的是哪一家、“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是什么意思?、"賢惠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守法文言文歸類、等
目錄索引:
1:成語“親疏貴賤”的詞條資料
2: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的意思
3: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思想的是哪一家
4:“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是什么意思?
5:"賢惠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6:守法文言文歸類
成語“親疏貴賤”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qīn shū guì jiàn
成語簡拼:QSGJ
成語注音:ㄑ一ㄣ ㄕㄨ ㄍㄨㄟˋ ㄐ一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予樂?!眮碜怨娉烧Z網:www.zfbfc.com
成語解釋:指親密、疏遠、富貴、貧賤的種種關系。形容地位和關系不同的眾人。
成語用法:親疏貴賤作賓語、定語;指各種不同身分的人。
成語造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9回:“宋國之人,不論親疏貴賤,人人愿得公子鮑為君。”
英文翻譯:everyone,close or distant,rich or poor
成語“親疏貴賤”的擴展資料
1.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的意思一篇學術論文
子思行年考
梁濤
周敬王36年
魯哀公11年 丁巳(公元前484年)
〇子思約生于此時
子思,名伋,魯國人。孔子之孫。
【文獻】《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薄抖Y記·檀弓上》:“曾子曰:‘小功不為位也者(注:小功,五服之一,其服輕于大功而重于緦麻。位,指哭位,哭位是根據與者的親疏遠近關系排列的),是委巷之禮也。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薄抖Y記·檀弓上》:“子思之母于衛,柳若謂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觀禮,子蓋慎諸?!铀荚唬骸岷紊髟眨课崧勚河衅涠Y,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禮記·檀弓下》:“子思之母喪于衛,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何為哭于孔子之廟?’子思曰:‘吾過矣!過矣!’遂哭于他室?!?br>【考辨】子思生卒,《世家》未有明確說明,只說“年六十二”,而這“年六十二”也是大有疑問。子思的父親孔鯉生于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共活了五十歲,若以二十歲成婚計算,從成婚到卒尚有三十年,子思生于這三十年的那一年,無法確定。又根據《孟子》、《漢書·藝文志》,子思曾為魯穆公師。魯穆公元年,《六國年表》列于周威列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魯周公世家》則列于十七年,但據錢穆考證,《年表》、《世家》有誤,實際應為周威列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魯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頁)魯穆公元年距孔鯉之卒六十八年。子思若“年六十二”,即使今年出生,也不及穆公之世。故有人說“年六十二”是困于宋作《中庸》時的年齡,又說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作《中庸》時六十二不可信,因《世家》下面還說“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這里的四十七、四十五、四十六都是指實際年齡,為什么偏偏對子思例外呢?明顯說不通。所以合理的解釋是六十二是八十二之誤。但子思即使活了八十二歲,他也是在孔鯉晚年甚至卒年才出生的。因為既然為魯穆公師,就不可能在魯穆公一即位時就去世,而應該有一個過程,由此推算,子思出生時孔鯉已屆暮年。
古人結婚較早,孔子十九歲成婚,二十歲即生孔鯉,而孔鯉為何這么晚才生子思呢?錢穆說:“《檀弓》‘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是子思有嫂也。子思既有嫂則知其有兄矣。伯魚早卒,而子思有兄,則子思之生,不能甚前?!庇?,《檀弓》有“子思之母于衛”,門人曰“庶氏之母。”錢穆說:“謂庶氏之母者,謂子思非嫡出,故子思之母乃庶氏之母耳?!保ā蹲铀忌淇肌?,《系年》第173~175頁)錢氏之意似說子思之母非孔鯉正妻,故出生較晚。按,子思生年已不可確考,大致在孔鯉暮年。古人晚年得子,也為常見。錢穆所舉理由皆顯勉強,不如付之闕如。因前人多列子思生年于本年,故從之。
周貞定王2年
魯哀公28年 甲戍(公元前467年)
〇子思年十六,相傳此時作《中庸》
《中庸》,子思作,后收入《禮記》,儒家經典之一。從第二章到第二十章上半部分(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主要為記言體,討論中庸;第二十章以下則為議論體,提出作為世界本源的“誠”,認為“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赡茉瓰樽铀嫉膬刹孔髌?,后被編在一起。
【文獻】《史記·孔子世家》:“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孔叢子·居衛第七》:“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于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耳。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瘶匪吩唬骸矔?,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唬骸趑斘镆嘤兴凭哉?,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茍非其人,道不傳矣?!苯窬嗡浦跻?!’樂朔不悅而退,曰:‘孺子辱吾?!渫皆唬骸旊m以宋為舊,然世有仇焉,請攻之?!靽铀?。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陳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無作乎?’于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br>【考辨】《史記》說“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未說明具體時間,《孔叢子》則說“年十六”。《孔叢子》雖有后人篡改的痕跡,但并非全偽,“記孔子、子思、子高的三部分均有原始材料,其文字基本上于采輯舊材料或據舊材料加工而成?!保S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西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其說或有據,暫列于此。但《孔叢子》說“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則有誤。子思“困于宋”時所作應為《中庸》,而“《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則是指《子思子》。據學者考證,《中庸》為《子思子》的首篇,而古書有舉首篇代替全書之例,故用來作為全書的稱謂,稱“《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古籍中常有以《中庸》代稱《子思子》之例,如李翱《復性書》:“子思,仲尼之孫,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标苏f之《中庸傳》:“是書本四十七篇。”鄭樵《六經奧論》也說:“《中庸》四十七篇?!蔽鋬攘x雄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記《子思子》二十三篇,每篇分上下二篇,另加一篇序錄,即成《中庸》四十七篇(《子思子考》,載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中冊第121~123頁,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年)。所以《中庸》四十七篇和“《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均是《子思子》的代稱?!蹲铀甲印窇獮樽铀嫉茏踊蚝髮W所編,不可能是子思十六歲時所作,子思“困于宋”時所作應為《子思子》的首篇《中庸》。另據學者考證,今本《中庸》實包括兩篇,其中第二章至第二十章“子曰”的部分即是原始的《中庸》,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以下議論體的部分應為子思的另一篇著作《誠明》,兩篇分別是子思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梁濤《郭店楚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學報》2000年第二十五卷)。則子思十六歲時所作,應為今本《中庸》的上半部分。
周孝王5年
魯悼公21年 乙巳(公元前436年)
〇子思約四十八歲,居衛
子思約四十八歲時,居于衛國,與衛君多有問答。他說衛國的政治是“無非”,但他的“無非”并不是說衛國的政治已完美無缺,沒有可批評的,而是指衛君聞過則怒,喜歡阿諛之言,結果使沒有敢于提出批評。
【文獻】《孟子·離婁下》:“子思居于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孔叢子·抗志》:“子思居衛,魯穆公卒,縣子使乎衛,聞喪而服。謂子思曰:‘子雖未臣,魯,父母之國也,先君宗廟在焉,奈何不服?’子思曰:‘吾豈愛乎,禮不得也。’縣子曰:‘請問之?!鹪唬骸级粧咂渥趶R,則為之服。寄公寓乎是國,而為國服。吾既無列于魯而祭在衛,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h子曰:‘善哉!我未之思也?!薄犊讌沧印た怪尽罚骸靶l君問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無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則君親之;中正弼非,則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貴貧賤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見親,而取其所以見疏者乎?是故競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謂無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過也!今知改矣?!鹪唬骸ツ苎?,口順而心不懌者,臨其事必憂。君雖有命,臣未敢受也?!薄犊讌沧印た怪尽罚骸白铀贾^衛君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唬骸喂??’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皆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以為是,而士庶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故使如此。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币忠嗨菩l之君臣乎!’”《說苑·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铀嫁o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br>【考辨】子思居衛,史書多有記載。《孔叢子·抗志》說:“子思居衛,魯穆公卒?!钡斈鹿辏铀家蚜藲q(詳見“周威烈王6年 公元前402年
子思約卒于此時”條),魯穆公共在位三十三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若子思得見穆公卒,則年齡已在百歲以上,故穆公當為悼公之誤。《魯周公世家》:“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據錢穆考訂,魯穆公元年為周威列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魯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頁)前推二十一年,悼公當卒于本年,故列于此。
周威列王11年
魯穆公1年 丙寅(公元前415年)
〇魯穆公禮事子思
子思晚年,居住于魯國。魯穆公經常派人問候,惟恐不能留住他。子思雖受到禮遇,卻常常直言不諱,認為能經常批評君主錯誤的,才能算作忠臣。
【文獻】郭店竹簡《魯穆公見子思》:“魯穆公問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鄉者吾問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惫讶嘶笱?,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恒稱其君之惡,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恒稱
其
君
之惡 者,遠
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薄睹献印す珜O丑下》:“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孟子·萬章下》:“(孟子)曰:‘繆公之于子思也,亟問,亟餽鼎肉,子思不悅;于卒也,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后無餽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仆仆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食廩備,以養舜于畎畝之中。后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薄睹献印とf章下》:“繆公亟見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孟子·告子下》:“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者則亡,削何可得與?’”又見《鹽鐵論·相刺》,《說苑·雜言》。《韓非子·難三》:“魯穆公問于子思曰:‘吾聞龐==[左米右間]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對曰:‘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铀汲觯臃柌胍姡瑔桚?=氏子,子服厲伯對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聞?!允且院螅F子思而賤子服厲伯?!庇忠姟墩摵狻し琼n》?!抖Y記·檀弓下》:“穆公問于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孔叢子·公儀》:“穆公問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铀荚唬骸妓洺甲嬷?,或親聞之者;有聞之于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其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無非?!铀荚唬骸疅o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孔叢子·抗志》:“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愿,將去魯。魯君曰:‘天下之王亦猶寡人也,去將安之?’子思答曰:‘蓋聞君子猶鳥也,疑之則舉。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竊為言之過也。’”
【考辨】魯穆公元年,《六國年表》列于周威列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魯周公世家》則列于十七年,但據錢穆考證,《年表》、《世家》有誤,實際應為周威列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魯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頁)今年子思已六十八歲。
周威列王24年
魯穆公14年 己卯(公元前402年)
〇子思約卒于此時
子思(約公元前483~前402),戰國初魯人,姓孔,名伋??鬃拥諏O。相傳受業于曾子。曾為魯穆公師。其思想以“誠”為核心,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人通過修養達到“至誠”境界,便可與天地鬼神相通。提出“仁義禮智圣”“五行”(帛書《五行》),對以后“五?!钡男纬僧a生影響。又說“中庸”也是其主要思想。其學說經孟子發揮,形成思孟學派。后代封建統治者尊為“述圣”。《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F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等四篇是他的著作。馬王堆帛書及荊門郭店楚簡《五行》是從地下重新發現的子思學派的作品。
【文獻】《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薄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薄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禮家:“《中庸說》二篇。”《孔叢子·居衛》:“(子思)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按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按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铀汲?,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薄俄n非子·顯學》:“自孔子之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薄端鍟ひ魳分尽芬蚣s之言:“《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br>【考辨】《世家》說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詳上文)。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故列于今年。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2. 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思想的是哪一家
法家不分別關系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李悝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這是他在《法經》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本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3. “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是什么意思?
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意思就是說不去管這些,親疏遠近貴賤美丑,僅僅用自己內心的感受去衡量。內容來自www.zfbfc.com
4. 賢惠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一個人賢明與否不在出身的高貴或者貧賤,而在于他的心;誠信與否不在于與我關系的遠近,而在于他的本性如何本內容來自www.zfbfc.com
5.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并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豆茏印ぐ擞^》
〔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
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2)數:道理。
〔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
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蛾套哟呵铩绕柹稀?br>[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2)阿:偏袒。
[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
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
[注釋](1)中:合理。措:采取措施,做。
[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于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鞯健渡髯印へ摹?br>[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鞯健渡髯印ね隆?br>[注釋](1)欲:欲望。(2)干時:干擾時政。(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欲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準。
[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偟恼f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李悝《法經》
[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
[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渡叹龝ぞ肌?br>[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
[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
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稇饑摺ぺw策》
[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
[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后,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眺薄渡叹龝と趺瘛?br>[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只。
[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尸佼《尸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尸佼,戰國時期魯國人。
14、賞必加于有功 刑必斷于有罪?!稇饑摺で夭摺?br>[注釋]刑:用刑,懲罰。
[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威,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準。
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鳑r《荀子·富國》
[注釋]不肖:“賢”的反義,即不賢。
[譯文]如果不進行獎賞,賢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進行懲罰,無才無德之輩就不會被罷免。
[提示]《荀子》是荀況的著作。荀況是戰國后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張把“禮”提高到“法”的高度,納法入儒。大法家韓非就是他的學生。這段話體現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樂”“節用”的觀點,而主張用賞罰來進行抑制或鼓勵。
16、一民之軌莫如法?!n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一:統一,使之一致。(2)軌:法度,法則。
[譯文]統管百姓的法則,沒有什么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韓非是戰國韓國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韓非《韓非子·問辨》
[注釋]不軌:不符合。
[譯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導向性,把人們向好的方面引導,而強制人們不能做壞事。
18、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韓非子·飾邪》
[注釋]常業:固定的產業。饑:饑荒。
[譯文]家庭有固定的產業,即使鬧饑荒,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會滅亡。
[提示]這是韓非所引的諺語。韓非指出燕國、趙國有“常法”的時候很強盛,后來法制廢弛了,國家也就隨之衰弱。也像“常業”是立家之本一樣,“常法”是立國之本。比喻精當,而道理顯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韓非子·有度》
[注釋](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譯文]能夠除掉私心,依法辦事,就會國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古來如此。
20、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醴稘摲蛘摗にブ啤?br>〔注釋〕(1)憲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譯文〕所有政令都能執行,所有法禁都能服從,但國家不安定太平,這樣的事情是從來都不曾有過的。
〔提示〕王符是東漢末年的學者。他所著的《潛夫論》是譏議當世得失的哲學著作。這里所說的當然是以正確的“政令”和“法禁”為前提的,如果正確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國家必然會太平安定。
21、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潛夫論·班祿》
〔注釋〕馳:廢馳,不健全。
〔譯文〕國家沒有永久的太平,也不會有永久的動亂。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國家就太平,法令廢馳,國家就衰亂。
〔提示〕漢明帝時,荊州從事不能嚴格執法,州中盜賊橫行。明帝免了他的官,并責成荊州十日之內捕盡盜賊。作者依據這一情況,說明法令貫徹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治亂。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