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卷之作怎么讀 壓卷之作的拼音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壓卷之作”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壓卷之作,它好在哪里、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為什么被稱七絕壓卷之作、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選自曾被稱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的詩句是什么、“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被稱為王維七絕壓卷之作,該如何解讀?、等
目錄索引:
1:成語“壓卷之作”的詞條資料
2: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壓卷之作,它好在哪里
3: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4:出塞為什么被稱七絕壓卷之作
5: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6:選自曾被稱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的詩句是什么
7:“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被稱為王維七絕壓卷之作,該如何解讀?
成語“壓卷之作”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YJZZ
成語注音:一ㄚ ㄐㄨㄢˋ ㄓ ㄗㄨㄛ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解釋:壓:超過。指詩文書畫中能超過其它同類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成語“壓卷之作”的擴展資料
1. 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壓卷之作,它好在哪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在輪臺寫的一首送別詩,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傷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象,同時字里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紛紛瑞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動不翻”,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方面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名句。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在藝術上,這首詩給人一種奇麗新奇的情趣。來自www.zfbfc.com
2. 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寫的《出塞二首·其一》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3. 出塞為什么被稱七絕壓卷之作
至德二年(七五七),詩人王昌齡被濠州(今安徽鳳陽)刺史閭丘曉殺害,年約六十。昌齡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及第,授秘書監校書郎。是盛唐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尤以邊塞詩著稱。代表作《出塞》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故被李攀龍推為唐人七絕的壓軸之作。本內容來自www.zfbfc.com
4. 王昌齡寫的哪首詩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具體介紹如下:
一、《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二、原詩如下:
出塞(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四、賞析: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叭f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5. 選自曾被稱為唐代絕句“壓卷之作”的詩句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6.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被稱為王維七絕壓卷之作,該如何解讀?
濃密的樹木中傳來婉轉的黃鸝叫聲,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呢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