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kyqea"><input id="kyqea"></input></fieldset><tfoot id="kyqea"></tfoot>
    <strike id="kyqea"></strike>
  • <strike id="kyqea"></strike>
  • “皈依()()”的成語「皈依佛法」

    2025年05月06日成語大全39

    本頁導(dǎo)讀:此網(wǎng)頁介紹成語“皈依佛法”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nèi)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kuò)展資料: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不墜地獄啊。、皈依佛教的好處、如何皈依佛教??、什么事皈依?皈依的好處是什么?、我該怎樣皈依佛法、皈依佛法僧,究竟是皈依什么、為什么皈依佛法十多年了 還事事不如意佛教對皈依三寶的弟子有什么要求??皈依佛教后要注意哪些?比如可以吃葷嗎皈依后是否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嗎皈依有什么不好嗎 如果只是對佛法感興趣呢 要不要皈依?等

    目錄索引:
    1:成語“皈依佛法”的詞條資料
    2: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不墜地獄啊。
    3:皈依佛教的好處
    4:如何皈依佛教??
    5:什么事皈依?皈依的好處是什么?
    6:我該怎樣皈依佛法
    7:皈依佛法僧,究竟是皈依什么
    8:為什么皈依佛法十多年了 還事事不如意

    9:佛教對皈依三寶的弟子有什么要求??

    10:皈依佛教后要注意哪些?比如可以吃葷嗎

    11:皈依后是否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嗎

    12:皈依有什么不好嗎 如果只是對佛法感興趣呢 要不要皈依?

    成語“皈依佛法”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皈依佛灋
    成語讀音:guī yī fó fǎ
    成語簡拼:GYFF
    成語注音:ㄍㄨㄟ 一 ㄈㄛˊ ㄈㄚ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dāng)代成語
    近義詞:皈依三寶
    成語出處:李脃人《暴風(fēng)雨前》:“啥都不怕,歪得像一只老虎,如今武松進(jìn)門,就皈依佛法了。”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成語解釋:皈依: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qū)Ψ稹⒎ā⑸龑毐硎練w順依附,亦稱“三皈依”;佛法:佛教教義。指信佛,比喻對人很順從
    成語用法:皈依佛法作謂語;指信佛。
    英文翻譯:become a Buddhist

    成語“皈依佛法”的擴(kuò)展資料

    1. 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不墜地獄啊。
      佛教用語。皈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門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門。所謂內(nèi)道、外道之區(qū)別在于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寶的氣力而得到掩護(hù)與擺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醒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xù)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廟中舉行皈依儀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高僧)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dǎo)后,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后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成為居士,并頒發(fā)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并根據(jù)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從事各種教內(nèi)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dǎo)。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jīng)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復(fù)上述過程。  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chǎn)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  皈依佛門需要拆開分解,皈依: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種信仰當(dāng)中。皈依需要有強(qiáng)烈的向佛之心,要有遵守佛家戒律的覺悟,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要有勇往直前,沖破重重阻難,修成正果的決心。皈依之人,必是心性堅韌,心地純潔,無比虔誠的教徒,任何心不夠誠的信徒,都不能算是完全皈依的信徒。儀式只能讓皈依之人在身份上成為佛祖的信徒,而不是內(nèi)心,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達(dá)到真正的皈依!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2. 皈依佛教的好處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人皈依三寶(佛教)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皈依佛教的好處有: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僧不墮畜生。如果皈依佛教后,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師長和同修等善知識的鼓勵,因為有督促與規(guī)勸,所以在人格的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jìn)入正軌和常軌。可以求得現(xiàn)世樂,可以求得后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究竟樂(涅盤寂靜)。來自www.zfbfc.com
    3. 如何皈依佛教??
    看看凈空法師說,您就明白什么是皈依
    一、為何要皈依?
    首先我們要明了三皈的真實意義。學(xué)佛,我們對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dāng)?shù)睦斫猓嬲l(fā)心,或者說是發(fā)愿向釋迦牟尼佛學(xué)習(xí),這才發(fā)心來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做學(xué)生,從今之后,我們愿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xué)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糾正我們在生活當(dāng)中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的正確動機(jī),或者是說皈依正確的發(fā)心。如果我們對于佛教是什么沒搞清楚、沒有很明白,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著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實質(zhì),不重形式
    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世,給學(xué)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fā)皈依證的、發(fā)五戒證書的,沒有。為什么呢?這是儀式,佛家講重實質(zhì),你有沒有真心皈依?
    現(xiàn)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給你做了,實際上有沒有真的皈依?沒有,你也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個頭,法師發(fā)一個皈依證書;那個皈依證書也沒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諸佛、菩薩,也不承認(rèn)的。不但你這個皈依證沒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沒效。佛、菩薩都不承認(rèn)的,我們自己在這里辦兒戲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們怎么能成就!那么這個皈依受戒,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點頭?讓佛菩薩承認(rèn)?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jīng)]有關(guān)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沒有受這個形式,佛菩薩也承認(rèn)。
    三、錯誤的皈依觀念
    [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里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么呢?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所以皈依,諸位要記住,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落地獄。你要不來受皈依,你不會造這個罪業(yè),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yè)將來要墮惡道。那么我們皈依誰呢?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僅僅受這個儀式,這是不切實際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樣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不是好樣子不但不能學(xué)、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全世界我這個行業(yè)里面的好榜樣。
    如果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經(jīng)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需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凈的,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我們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凈心,要用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里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愛心里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 “大慈大悲”。我們要學(xué)佛存心,學(xué)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頭了,真的皈依了,諸佛如來承認(rèn)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xué)生。務(wù)必要諸佛菩薩都承認(rèn)你是三寶弟子,龍?zhí)熳o(hù)法才會擁護(hù)你,也常常幫助你照顧你。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五、我們皈依誰?
    我們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
    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一切的經(jīng)論,這是我們修學(xué)的依靠;
    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里面的僧團(tuán),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fā)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hù)念,龍?zhí)焐粕癖S印K苑鹪诮?jīng)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hù)法神日夜保護(hù)你。
    皈依佛
    佛是‘覺悟’的意思。
    佛教給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沒有接受佛教導(dǎo)的時候,我們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
    佛弟子,從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于家庭事業(yè),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見’。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苦惱從什么地方來?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不能夠明了,于是產(chǎn)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夠?qū)⒆约海约白约荷瞽h(huán)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dǎo)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凈、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自性凈。其實學(xué)了佛,我們也沒有真的回頭!為什么這么說法?因為我們心還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zhí)著是污染,貪嗔癡是最嚴(yán)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tǒng)統(tǒng)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復(fù)到身心清凈,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凈心,這叫‘皈依僧’。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zfbfc.com
    4. 什么事皈依?皈依的好處是什么?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chǔ)入門。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xù)佛的慧命者。
    皈依的好處簡言之:可以求得現(xiàn)世樂,可以求得后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究竟樂(涅槃寂靜)。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zhuǎn),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zhuǎn)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用。
    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chǎn)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皈投信賴而能產(chǎn)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擴(kuò)展資料: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個項目:
    1、敷座請師──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shè)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皈依師升座。?
    2、開導(dǎo)────開示三皈依的意義。?
    3、請圣────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皈,以及護(hù)法龍?zhí)欤O(jiān)壇護(hù)戒。?
    4、懺悔────懺悔往昔業(yè)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yè)清凈,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
    5、受皈────三皈三結(jié),并發(fā)三誓。?
    6、發(fā)愿────發(fā)無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眾生。?
    7、顯益勸囑──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并囑依教奉行。?
    8、回向────將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皈依摘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5. 我該怎樣皈依佛法
    皈依三寶
    前言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販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biāo)的表示。一個學(xué)佛的人,如果沒有經(jīng)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xué)生,如果不曾辦理注冊手續(xù),永遠(yuǎn)只是個旁聽生罷了。世間上的金銀、真珠、瑪瑙稱為‘寶’,那是世間財寶: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寶,是出世的財寶。所以,我們學(xué)佛修行,首先應(yīng)該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三寶的意義
    三寶,是佛、法、僧的總稱。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指證悟宇宙真理〔自覺〕,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愿,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的圓滿覺者。
    ‘法’,梵語‘達(dá)磨’〔dharma〕,有很多的意義,在這里是指佛陀所直說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經(jīng)。眾生依法修行,就能證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脫。
    ‘僧’,是梵語‘僧伽’〔samgha〕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在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tuán)。其特質(zhì)有二,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斷除的煩惱,所證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業(yè)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項要點,不相違背,是建立僧團(tuán)的基礎(chǔ)。即;
    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這是思想的統(tǒng)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經(jīng)濟(jì)上,均衡分配:這是經(jīng)濟(jì)的均衡。
    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這是心意的開展。
    囗和無靜;在言語上,和諧無諄:這是語言的新切。
    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這是相處的和樂。
    因此,從自利而言,僧團(tuán)是修身養(yǎng)性,陶鑄圣賢的大冶洪爐:從利他而言,僧團(tuán)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tuán)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簡單的說,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導(dǎo)師,三者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醫(yī),法是妙藥,僧是看護(hù),對于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到達(dá)自在解脫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稱為三寶。
    三寶的‘寶’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的勝德。擁有金銀、珍珠、瑪瑙等世間的珍‘寶’,能使我們物質(zhì)生活不虞匱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間的珍寶,則能使怎樣做一個
    我們脫離生死輪回,解脫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統(tǒng)稱為‘三寶’。
    〔諸經(jīng)要集〕引〔寶性論〕‘三寶有六義,故須尊敬’,對佛、法、僧之所以為‘寶’,有更進(jìn)一步的聞釋。
    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
    離垢義:如世賈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隨離諸漏,故名為寶。
    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貪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貝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 ,
    莊嚴(yán)義:妞世珍寶,能嚴(yán)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yán)行人清凈身故,故說為寶。
    最勝義;如世珍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煉不能改變: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利、衰、毀、譽(yù)、稱、譏、苦、樂│所改,故名為寶。
    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寶,請求救護(hù),而得解脫眾苦的意思。世間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穩(wěn):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針,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寶就像我們的父母,當(dāng)一個小孩被人欺侮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只要他叫一聲‘媽媽’,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fù),因為他有母親。同樣的,世間上邪魔外道、壞人壞事很多,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dǎo)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fēng)港。每個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賈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販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xiàn)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三寶是冥冥黑夜里的燈燭,滔滔苦海內(nèi)的舟航,談?wù)劵鹫械挠隄桑吼б廊龑毑坏苁刮覀兊玫骄烤菇饷摚⒛塬@得許多現(xiàn)世的利益。以下綜合經(jīng)典所說,將皈依三寶的利益歸納為十點:
    成為佛弟子;皈依三寶的人,是以宇宙間最偉大的圣耆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正式成為佛陀的弟子。
    不墮惡趣:皈依三寶的人,經(jīng)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扳依三寶,可以惡道除名,人天有份。
    莊嚴(yán)人格;皈依三寶以后,信仰層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華服、寶冠,人格因此莊嚴(yán)起來。
    善神捷護(hù):佛陀曾指示護(hù)法龍?zhí)欤磺猩岂裕谀┓〞r代,要保護(hù)扳依三寶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寶可以得到天龍八部、護(hù)法善裨的擁護(hù)。
    獲得尊敬:皈依三寶的人,能得到人天大眾應(yīng)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寶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減輕業(yè)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積集福德:據(jù)〔希有校量功德經(jīng)〕記載,即使具足四事供養(yǎng),乃至建立七寶佛塔供養(yǎng)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寶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見皈依三寶的利益廣大殊勝。
    值遇善人;皈依三寶,能令我們減少煩惱,得遇善人為友,所到之處都能得到
    方便,會有好的因緣。
    受戒基礎(chǔ):皈依三寶的人,才有資格進(jìn)一涉求受五戒、八關(guān)齋戒,甚至在家菩薩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寶的人,即使此生沒有修行,因為有信心.善緣,將來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龍華三會」時,都能得度。
    三寶的種類
    經(jīng)典上對于三寶,有多種的分類,但以三種三寶的說法較為普遍:
    最初三寶;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金身為最初佛寶: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說的四圣諦、十二因緣.三法印為最初法寶:佛陀所度化的珂若僑陳如等五位大阿羅漢為最初僧寶。
    住持三寶;指佛陀入滅后,流傳于后世的三寶。一切佛像,無論是金銀銅鐵.玉石瑪?shù)福镜衲嗨堋D像繪畫等圣容,都稱為佛寶:一切三藏經(jīng)典,無論是絹紙竹帛、印刷書寫,都稱為法寶: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識,都稱為僧寶。
    自性三寶: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真理的那一剎那,曾經(jīng)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悟。’在我們的自性當(dāng)中,已經(jīng)圓滿具足了三寶的無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寶: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凈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
    所以,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他力,引導(dǎo)我們認(rèn)識自我,肯定自我,進(jìn)而依靠自我,實現(xiàn)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采自己心內(nèi)的寶礦:不皈依,就如同寶礦未經(jīng)開采,黃金無法出土!所以佛陀臨涅盤之際,曾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要我們皈依自性三寶的真義所在。
    皈依者應(yīng)注意的事項
    皈依三寶以后,我們在生活的實踐上,應(yīng)該正確的認(rèn)識以下各點:
    ◎皈依三寶需要吃素嗎?
    皈依三寶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終生信奉三寶,不改變信仰,與吃素沒有關(guān)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沒有戒條的約束,如果說有,也只有一條,即:我信仰佛教,永遠(yuǎn)不改變信心。所以皈依三寶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寶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嗎?
    皈依三寶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為皈依與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拜拜是一時的,是表示尊敬、禮貌。我們平時看到異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點頭,表示禮貌,對于我們的祖先、神明,當(dāng)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寶是一時的嗎?
    皈依三寶不是一時的崇拜,是盡形壽的信仰,是一生的。據(jù)《瑜伽戒本》記載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個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6. 皈依佛法僧,究竟是皈依什么
    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清凈無染。有望脫離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7. 為什么皈依佛法十多年了 還事事不如意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皈依三寶,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圓成本具的正覺佛性。并不是為了人天福報,妄想一皈依學(xué)佛,就得錢比別人賺得多,官比別人當(dāng)?shù)么螅眢w比別人健康等,用這些來能證明學(xué)佛的成效,這個觀念是有偏頗的。固然學(xué)佛為了出世間的解脫,也是能獲得世間利益的。然眾生業(yè)力不可思議,因果錯綜復(fù)雜,所以不可平面線性地看待此事。對凈業(yè)行人來說,對世間順逆等事,應(yīng)作如理的觀照。世間無論遭遇倒霉的逆境還是成功的順境,都夢幻泡影,最終都是一場空。念佛行人宜應(yīng)隨高隨低隨緣而過,順境感恩阿彌陀佛,逆境同樣感恩阿彌陀佛,因為逆增上緣更能增加我們的道心。這個世間,眾苦充滿,三界火宅,冤家對頭常常碰面,苦不堪言,趕緊出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呀。不如意的事情會成就出離心,如果天天都是很順利,日日都過得舒舒服服,就感覺到這個世間蠻不錯的,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呀,何必求往生呢,死于安樂。我們念佛行人對苦難要有一種敏銳的感受,即使在所謂成功快樂中,也要看到其本質(zhì)上苦空無常。由是對現(xiàn)世的福報不必過于貪戀,應(yīng)利益眾生、惜福培福,這樣便不至于在福報中迷惑顛倒。而人往往在順境中容易驕逸造業(yè),在憂患中或能令我們生起一種出離心,從三界苦域中超拔出來。這個心理學(xué)有個實驗,將青蛙放進(jìn)沸騰的池水中,這個青蛙會嘣地一下跳出來,僥幸逃一命;如果把這個青蛙放在涼水里面,慢慢地加熱,直至沸騰高溫,那么這個青蛙在這過程中出不來,會被煮死。所以修行人以八苦為師,成就菩提,斯言不虛。愿仁者遇到不如意事,不要怨天尤人,應(yīng)逆來順受,修德進(jìn)業(yè),以慚愧心念佛,懺悔業(yè)障,如是便是轉(zhuǎn)化逆境之良方,進(jìn)而心地光明,靜定安樂,念佛法喜洋溢,方為真正的凈業(yè)行人。本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8. 佛教對皈依三寶的弟子有什么要求??
    首先贊嘆你的發(fā)心。歡迎認(rèn)識佛教,學(xué)習(xí)佛法,信仰佛教。
    如果入門學(xué)佛,請看圣嚴(yán)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xué)佛群疑》《佛教入門》。
    通俗易懂。
    =============================================
    下面貼一篇皈依的意義給你參照:
    皈依三寶的人有下列問題不能不知:
    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寶只是宣誓終身信奉三寶,誓愿不再改變信仰。
    第二、皈依三寶可以敬神,敬祖先,敬異教徒,但應(yīng)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禮貌,皈依則是將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寶。
    第三、皈依三寶不是一時、一次、一皈,皈依是盡形壽的。瑜伽戒本云: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皈依是皈依佛法以外,更皈依僧伽大眾,不是皈依個人。
    故知皈依后,要以佛法來規(guī)范身心,堅固信仰,變化氣質(zhì),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舍,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懶惰懈怠化為勇猛精進(jìn),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并進(jìn)而求受在家五戒、八關(guān)齋戒等,來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濟(jì)、救護(hù)之義。三皈依是指歸投三寶、依靠佛、法、僧三寶,藉著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hù),能止息無邊的生死苦輪,以及能遠(yuǎn)離一切怖畏,而得呵護(hù)、解脫一切憂悲苦惱。
    世間的人,依靠金銀財「寶」,就能獲得物質(zhì)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寶」,就能得到精神升華的安穩(wěn)。
    《成佛之道》一書說:「眾生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在一生又一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zhuǎn)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寶的舟航,才能到達(dá)彼岸。但眾生愚癡,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卻誤信邪師外道,甚或迷戀世間的財寶、位、眷、生命……等,殊不知財產(chǎn)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盜賊、惡王,或生了不肖兒女,財富隨即就轉(zhuǎn)眼成空,而崇高的位也將落空。如《頂生王經(jīng)》記載:頂生轉(zhuǎn)輪王統(tǒng)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與帝釋共同治理天宮,終不免墜落人間,憂愁而死。親愛的眷,一旦無常來時,也要分離;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國家、社會,也總在治亂之中,流轉(zhuǎn)不已。因此,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處,故有『皈依處處求,三寶最吉祥』之謂。」
    《阿毘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四載道:「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圣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隱涅盤。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寶確為真正的皈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三寶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的威德加持?jǐn)z受,將一己的身心歸於三寶,從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義章》卷十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領(lǐng)受外在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助,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義,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為皈依的最深意義、最終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盤會上教誡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皈依真義。這明示了弟子應(yīng)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xué),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當(dāng)體,即為正法涅盤。能夠有這樣的認(rèn)識,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義。
    皈依三寶者,如得靈丹妙藥,能夠醫(yī)治貪瞋癡的心病;如燈燭星月,能夠指引我們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夠脫離生死的苦海;如貧人得寶,能夠莊嚴(yán)我們的身心。
    《俱舍論》卷十四說:「皈依三寶能究竟解脫眾苦。」
    《大乘義章》卷十也舉出三點皈依三寶的旨趣:
    1、為遠(yuǎn)離生死之惡、不善。
    2、為求出世涅盤。
    3、為利益眾生。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為破諸苦,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皈依三寶。」
    《般若經(jīng)》云:「一切圣人皆以無為法得名,無為即無漏之別因也。由此三寶常住在世,不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稱為寶,如世間的珍寶為眾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所歸仰。」
    《善生經(jīng)》說:「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全國人民七年之中,運(yùn)出不盡。皈依三寶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jīng)》說:「假使?jié)M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yǎng),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shù)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shù),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
    《雜阿含經(jīng)》云:「與須達(dá)令受三皈,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后有知見,復(fù)教三皈。設(shè)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買之,不能者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皈,然后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寶,功德最大,不得不受。」
    《法句譬喻經(jīng)》中有一段記載:「從前帝釋天五德離身,五衰相現(xiàn),自知命盡,當(dāng)下要墮入畜生,在一個以冶陶為業(yè)的人家受驢胎。帝釋天立刻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眾。未起之間,其神識已至陶家驢腹之中。當(dāng)時,驢因沒有繩索系縛,行動之間,破壞坯器,主人用鞭責(zé)打,驢腹痛,即時傷胎,其神識即刻又還入原來身中,五德還備,復(fù)為天帝。當(dāng)時,佛陀為其說法,帝釋天即知無常之要,明白罪福的變化,了解興衰的根本,從此歡喜信受三寶,故再進(jìn)而得須陀洹道。
    又,《舊雜譬喻》卷上記載:「從前佛陀至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有一天人,壽命垂盡,他壽終之后,當(dāng)下生拘夷那竭國,受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當(dāng)時忉利天人愁憂無計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訴他,當(dāng)往求救於佛陀,天人聽后,即刻往佛所稽禮。佛告天人:『欲脫豬身,應(yīng)當(dāng)皈依三寶。』如是三日,天人依從佛陀的指教,朝暮歸依。七日之后,天人壽命已盡,因為已自皈的緣,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無比,所以眾生皆當(dāng)皈依三寶。藉由三寶的威德加持,凈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緣,成辦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價值,重新認(rèn)識自我寶貴的清凈本性,開發(fā)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凈的真心。
    三寶的呼喚
    一、皈依三寶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實安全。
    二、你要豐富人生,必須先要皈依三寶。
    三、人生不能沒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寶!
    四、一生的轉(zhuǎn)捩點,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邪為正、轉(zhuǎn)惡為善,就是要皈依三寶。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寶。
    六、皈依三寶是心靈的依靠;皈依三寶是永恒的寶藏。
    七、皈依三寶是邁入幸福的捷徑!
    八、皈依三寶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認(rèn)識了自己。
    九、皈依三寶,一入佛門即進(jìn)入佛法的堂奧。
    十、皈依三寶是受戒的基礎(chǔ),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報,便應(yīng)皈依三寶,相信因果輪回之理,勿造惡業(yè)。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薦-皈依三寶大家一起來。
    十三、慎重推薦,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鄉(xiāng)-來自三寶;真正的依靠-來自三寶。
    十五、趨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寶。
    十六、打開心靈之窗-皈依三寶。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寶。
    十八、找回本來面目-皈依三寶。
    十九、點亮一盞永恒的心燈-皈依三寶。
    二十、人間凈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寶。
    二一、心靈起死回生的開始-皈依三寶。
    二二、生命的導(dǎo)航-皈依三寶。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fù)?dān)-現(xiàn)在正是皈依三寶的時候。
    二四、佛陀親切的呼喚,您還要猶豫多久?趕快回到三寶的懷抱里。
    二五、一盞夜路明燈,一艘苦海慈航,一塊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師。
    二六、心靈的環(huán)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醫(yī),那就要皈依三寶。
    二七、來自兩千五百年佛陀的誠摯呼喚-皈依三寶。
    二八、以慈悲來代替怨恨,以般若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幫助吝嗇,以皈依三寶來凈化自我,凈化社會。
    二九、您皈依三寶,三寶就會與您同在!
    三十、圓滿人生,就要從皈依三寶開始!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可以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也不及皈依三寶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jīng)》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yǎng),乃至建七寶塔供養(yǎng)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nèi),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三寶的功德。
    沒有皈依三寶,即使拜佛燒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備的條件就是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究竟有什麼功德利益呢?總結(jié)經(jīng)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點:
    第一、找到了宇宙間第一偉大的圣者釋迦牟尼佛作為老師,成為正式的佛弟子。
    第二、經(jīng)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故一旦皈依三寶以后,立刻可以惡道除名,人天有份。
    第三、如頂戴寶冠,身著華服,人身立刻莊嚴(yán);而皈依三寶,則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
    第四、佛陀指示護(hù)法龍?zhí)臁⒁磺猩粕瘢谀┓〞r代,要保護(hù)、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寶弟子。
    第五、能夠獲得世間大眾的尊敬,并以為模范。
    第六、消災(zāi)免難,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會成就。
    第七、能積集廣大福德,得大富貴,如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第八、減少煩惱,得遇善人為友,到處都能得方便。
    第九、有受戒的資格。皈依三寶的人可以受持五戒,參加八關(guān)齋戒等。
    第十、終有一天,必定得度。即使沒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寶,將來彌勒菩薩龍華三會的時候,也能得度。
    生活與信仰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況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那么,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yīng)該具備什么條件呢?這個問題不能不去探討。
    (一)信仰實在有的
    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yīng)該審察它是否真實存在。譬如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yǎng)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經(jīng)過記載,佛陀的事跡,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人物,憑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換句話說,我們佛教徒所信仰的對象,他在歷史上是經(jīng)得起考據(jù)證明的。因此,我們要信仰什么?我們要信仰實實在在存有的對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們交朋友,要結(jié)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潔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dǎo)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又說:「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nèi)⑸θ耍蛳铝鳎敲矗叛鏊坏珱]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我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凈?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那么這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nèi)バ叛觥⑷ヰб馈a屽饶材岱鹗枪π袌A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dǎo)師,可以使我們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qiáng)的
    我們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強(qiáng)而有力的拐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xué)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于童呆;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以引導(dǎo)我們走向正道。《佛遺教經(jīng)》說:「我如善導(dǎo),導(dǎo)人善路;我如良醫(yī),應(yīng)病與藥。」相信善導(dǎo)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達(dá)目的地;相信良醫(y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歷代仁君賢者,英雄好漢,一般民眾,為什么愿意接受他的領(lǐng)導(dǎo)?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很強(qiáng)。獅子可以做獸中之王,大鵬可以作鳥中強(qiáng)者,都是因為它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如果信仰的對象具有強(qiáng)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們才能因他而獲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凈的
    戒行清凈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規(guī),我們依從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戒行不清凈的話,好比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汽車,隨時有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我們跟隨他也就太危險了。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偉大佛陀,是戒行最嚴(yán)謹(jǐn)清凈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yán)格,并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jīng)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人托缽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說:「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果子。」園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采摘。那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園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xiàn)給他說:「我供養(yǎng)您!」這段故事是說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xiàn)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東西,那怕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凈無瑕!
    (五)信仰正法圓的
    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zhǔn),適用于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或者用在此時很恰當(dāng),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dāng)。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社會的學(xué)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為我們的指南。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贊美與運(yùn)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我們?nèi)松穆猛旧希坏梢缘玫皆S多正確的指示,并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滿的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以為身,凈慧以為命。」平常我們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誤以為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yán)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身的;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盡智能為生命的。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窮無盡;智能為壽命,智能是清凈永恒,無量無限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能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xué)習(xí),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貢獻(xiàn)社會大眾。
    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我們對于對象的選擇,怎么能不小心謹(jǐn)慎?更何況是信仰的對象,更應(yīng)該仔細(xì)抉擇!
    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
    社會上有一些人雖然也說有某種信仰,其實,實際上卻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獲得正信的生活與信仰呢?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
    一般社會大眾,由于沒有獲得真實的信仰而趨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開,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fēng)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時,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法所不容許。
    佛光山有一個萬壽花園公墓,常有人因親友故世,想將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對他們說:「最好不要帶地理先生來看風(fēng)水。」有些人不明白為什么,因為找地理先生看風(fēng)水,必須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紅包給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喪家主事者覺得滿意,他也會借故說:「這塊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對子孫犯沖。」聽了這話,你一定認(rèn)為那還得了,為了安葬父母,卻沖犯了小兒小女,絕對不能要這塊地。又如蓋一棟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塊地,如果地理先生說:「房子的方向朝這邊不好,因為朝這一個方向?qū)δ愕母改覆焕!乖囅肽隳苊斑@個大忌嗎?迷信,就是用一種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點,使得你不敢違抗他的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從迷信中解脫出來。佛陀在《遺教經(jīng)》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兇,仰觀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們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種是邪信,譬如一貫道,究竟什么是一貫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可是又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許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違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應(yīng)該這樣輕率的,只因人情,或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們要把偽裝的邪教的迷信舍棄,而選擇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xì)g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xì)w于天的安排。飯食,是上天給我們吃的;利益,是靠天得來的。當(dāng)然,這種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惡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毫無條件的送給了神明,讓神來作主宰,來統(tǒng)治我們,這種不知道自己有主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實在是世間上最愚癡、最可憐愍的人。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來施予呢?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主。讓我們警覺到原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yōu)楣饷鳎槐瘧K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鋪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說得透徹一點,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義嗎?
    (三)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許多人的信仰,往往因為這個廟也去應(yīng)酬,那個廟也去走動,到最后終于被眾多人情包圍,而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yīng)該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說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據(jù)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要因人(說法的人)的優(yōu)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而置整個佛法于不顧。
    二、「依智不依識」: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xué)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學(xué)佛的人,應(yīng)該運(yùn)用智能去內(nèi)證真理,才能獲得解脫。
    三、「依義不依語」:信佛的人,應(yīng)該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yīng)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基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yīng)該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四依止」是我們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實去施行。
    (四)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tuán)的信仰
    我們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徒,應(yīng)該要做整個佛教僧團(tuán)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yīng)該要做全僧團(tuán)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yīng)該要護(hù)持;凡僧團(tuán)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應(yīng)該盡心協(xié)助,應(yīng)該愛護(hù)僧團(tuán)如愛護(hù)自己的家園一樣。本省各地寺廟林立,信徒眾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動于每一個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他的熱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感情不和,這種情形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所應(yīng)有的行為。信仰僧團(tuán),護(hù)持僧團(tuán),才是佛弟子應(yīng)有的責(zé)任。
    (五)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
    現(xiàn)在的信仰太復(fù)雜了,也不管禮拜的對象是什么,他就這兒也燒香,那里也拜拜,其實雜亂信仰就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們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tǒng)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逢廟就燒香,應(yīng)該要清化我們的信仰。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9. 皈依佛教后要注意哪些?比如可以吃葷嗎
     一. 持五戒
      皈依的人,有的僅僅是為了皈依三寶;有的還盼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為一個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嚴(yán)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儒家倡導(dǎo)仁、義、禮、智、信五常,仁是博愛;義是遵循道德規(guī)范;禮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維持蘇醒的腦子;信是要有信譽(yù),這和五戒所說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極其類似,所以說,五戒是我們所應(yīng)遵循的根本道德規(guī)范。
      五戒的第一條為不殺生,包含一切有情藏、思惟、記憶、知道冷熱苦樂的生命體。當(dāng)然,殺生有重罪和輕罪之分。重罪重要是指殺人,而殺牛馬豬羊乃螞蟻蚊子則于輕罪。重罪是不可懺悔的,犯下之后就失去了優(yōu)婆塞或優(yōu)婆夷戒;輕罪可以通過懺悔來清除業(yè)障。受戒之后若有違犯,就會有戒罪和業(yè)罪兩重罪過,能懺悔是戒罪,但業(yè)罪依然仍是存在。可能大家對比關(guān)切受戒后是不是必需吃素的問題,能吃素當(dāng)然最好,如果一時還做不到,吃些三凈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婦,要操持全家的飲食,免不了要接觸一些葷食,只要不違抗殺生的原則也是沒什么陰礙的。
      第二是不偷盜,在佛教里,偷盜也叫做“不與取”,只要是于他人的東西,沒有經(jīng)由主人贊成就據(jù)為己有的行動都于偷盜。
      第三是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guān)系以外的,不為社會道德所承認(rèn)的男女關(guān)系。
      第四是不妄語,凡是與事實真相相違抗的語言都于妄語。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語和小妄語之分。如果你原先沒有道德,卻誘騙別人說有道德;或是原先修行沒什么境界,為騙取恭順和贍養(yǎng)而大肆吹噓,凡此種種,都于大妄語,不可悔罪,并會因之失去優(yōu)婆塞及優(yōu)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卻說沒看到,沒看到的又說看到了,則于小妄語,是可以懺除的。還有一類為便利妄語,如到人家做客,為減少主人麻煩,原先沒吃飯卻說吃過了,于便利妄語,沒有什么罪過。
      第五是不喝酒。五戒的前四條于性戒的領(lǐng)域,就是本體是違理的,不僅戒律所不容許,和社會道德也是相違抗的。而不喝酒是于遮戒,為什么佛陀要制訂這一條戒律呢?因為一個人飲酒后,會在失去理智的狀況下犯戒。佛經(jīng)里曾有這樣的記錄:有位持戒嚴(yán)謹(jǐn)?shù)膬?yōu)婆塞,某次外出歸來,因口渴難耐,誤將酒當(dāng)作水喝了,成果神志隱約,恰巧鄰家的公雞飛來,他便將雞捉來殺了,這就同時犯下了盜戒和殺戒,然后,鄰居來尋雞,他推說沒有看見,又犯了妄語戒,而鄰居又是位英俊的少婦,他一時興起,成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倡導(dǎo)禁酒,重要是為掩護(hù)前面四條戒。當(dāng)然,也有開許的時候,如果是生病須要酒來治療,仍是許可的。
      二. 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還要常存六念。
      (1)念佛:時時憶念佛的功德,以佛作為學(xué)習(xí)的表率,以成佛作為人生目的。
      (2)念法:時時憶念法的殊勝,以此鼓勵自己不斷探求真諦。
      (3)念僧:時時憶念賢圣僧的清凈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態(tài)。
      (4)念戒:時時憶念佛所制訂的戒律,以此對比自身的行動,反省自己的行動舉止及起心動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規(guī)范。
      (5)念施:在生涯中隨時輔助他人,無論是財富仍是我們所學(xué)到的佛法,只要別人須要,都要設(shè)法予以滿意。
      (6)念天:天人的福報由他們的善行而來,我們想有美妙的未來,就要多積福德。
      三.護(hù)持佛法
      皈依之后,就是佛的弟子了。既為佛子,當(dāng)作佛事,我們都應(yīng)以護(hù)持三寶為己任,使佛法在世間得到普遍的傳播,使更多的眾生能夠獲益。
      在皈依三寶后,有些事是我們應(yīng)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yīng)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xué)處’。皈依學(xué)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xué)處及不共的學(xué)處。共同學(xué)處是皈依三寶后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學(xué)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
    在不共學(xué)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為‘遮止學(xué)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為‘成辦學(xué)處’。
      遮止學(xué)處有三條:
      (1)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像。這些凡夫眾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并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yǎng)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把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yǎng),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xié)調(diào)。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tǒng),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yǎng)。在供養(yǎng)時,我們應(yīng)以同輩友人的心態(tài)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于未來生為他們的下,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xué)處。
      (2)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yīng)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chǔ)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dāng)然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hù)生命之余,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并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xué)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xué)處了。譬如說我們?nèi)ゲ蛷d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diào),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yè)了。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有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曬干或活蒸等。由于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yè)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惡友來往。什么是惡友呢?是那些教導(dǎo)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于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夠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hù)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后還要以悲心去引導(dǎo)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xué)(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現(xiàn)今稱為Bihar省份的地方),學(xué)校內(nèi)有很多學(xué)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占了該地,包圍了大學(xué),軍人守在門外命學(xué)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xué)僧被給予選擇,要命的便要發(fā)誓放棄對三寶的依止,要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舍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是不恰當(dāng)?shù)摹?br>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xué)處。
      成辦學(xué)處也有三條: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yīng)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yīng)把佛像當(dāng)貨物般售賣或典當(dāng),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yīng)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yīng)在不留意間說出:‘這佛像真丑!’一類的話。
      (2)既依止了正法,當(dāng)視一切經(jīng)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jīng)書以糊口。法寶乃三寶中的主要依止對像,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嚴(yán)格來說,把經(jīng)書放在佛像頭頂是沒錯的,但把經(jīng)書用來墊佛像卻是違犯學(xué)處的。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們必須視為住持僧寶。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yīng)跨過。
      以上為三條成辦學(xué)處。
      除了以上的六條,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xué)處,奉行十善。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yīng)在心中首先供養(yǎng)三寶,然后方進(jìn)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喜歡我們?nèi)ビ懞谩T陴б纼x式后,我們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本,最簡單的本莫過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在日后,我們還應(yīng)隨自己的能力多聞法、親近善知識及隨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違犯了上述學(xué)處,便應(yīng)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其關(guān)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yè)累,速證無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dá)師等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yīng)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yuǎn)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shè)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復(fù)鄧伯誠書一》)
      唯有至誠恭敬歸依三寶,才能使人漸漸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實際上,歸依的目的,應(yīng)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依賴三寶的啟發(fā)與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于業(yè)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正是為了尋求自身佛性的顯現(xiàn)。我們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nèi)裟芗慈臻_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回返原來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覺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歸依佛就是以佛為導(dǎo)師,學(xué)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覺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正確的皈依物件
      皈依的因分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皈依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為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43正確的物件,二為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三種合格的皈依因,現(xiàn)在要說的是能作我們的依止之物件。有關(guān)這一點,分為兩個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正確的皈依對像是什么,然后講他們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1)值得歸依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為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并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愿意為我們的現(xiàn)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愿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說,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于龍王等,它們本畜牲道眾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歸依之物件。至于惡鬼類等,就更不必多講了。對于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為妙。歸依、親近鬼道眾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后淪為鬼道中之小嘍啰。此外有些人,雖不歸依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三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阿彌陀佛,卻連三寶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為單單皈依三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xiàn)世中之劫難,但卻并不足以令我們離三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這并非說我們單單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nèi)家乐梗币徊豢伞?br>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三寶,但卻搞不清楚三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現(xiàn)在我們討論一下三寶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為‘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導(dǎo)師,具有圓滿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xiàn)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可是,皈依佛寶并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而是指依止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yīng)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物件范圍內(nèi)。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jīng)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三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為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hù)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tuán)體。
      (2)值得歸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rèn)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剛才講述了應(yīng)當(dāng)歸依之物件,現(xiàn)在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三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僧侶。所以,如要確定三寶是否值得信賴、歸依,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其一、自身亦難保者,肯定并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煩惱、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僅自己解脫了煩惱、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dǎo)我們亦脫離煩惱、怖畏。
      其三、佛陀不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導(dǎo)我們,而且亦愿意引導(dǎo)我們。
      其四、佛陀不但愿意引導(dǎo)我們脫離煩惱、怖畏,而且絕不偏心。對國王、大臣、將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妙教導(dǎo)。
      由于上述這四個原因,我們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本內(nèi)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10. 皈依后是否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嗎
    凈空法師---佛家講重實質(zhì),你有沒有真心皈依?
    一、為何要皈依?
    首先我們要明了三皈的真實意義。學(xué)佛,我們對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dāng)?shù)睦斫猓嬲l(fā)心,或者說是發(fā)愿向釋迦牟尼佛學(xué)習(xí),這才發(fā)心來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做學(xué)生,從今之后,我們愿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xué)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糾正我們在生活當(dāng)中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這是皈依的正確動機(jī),或者是說皈依正確的發(fā)心。如果我們對于佛教是什么沒搞清楚、沒有很明白,看到別人皈依,我們也跟著去皈依,這是錯誤的,這叫盲從,這是迷信,決定得不到三皈真實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實質(zhì),不重形式
    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世,給學(xué)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fā)皈依證的、發(fā)五戒證書的,沒有。為什么呢?這是儀式,佛家講重實質(zhì),你有沒有真心皈依?
    現(xiàn)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給你做了,實際上有沒有真的皈依?沒有,你也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個頭,法師發(fā)一個皈依證書;那個皈依證書也沒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諸佛、菩薩,也不承認(rèn)的。不但你這個皈依證沒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沒效。佛、菩薩都不承認(rèn)的,我們自己在這里辦兒戲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們怎么能成就!那么這個皈依受戒,怎樣才能讓佛菩薩點頭?讓佛菩薩承認(rèn)?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jīng)]有關(guān)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沒有受這個形式,佛菩薩也承認(rèn)。
    三、錯誤的皈依觀念
    [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里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么呢?依靠老師真實的教誨。所以皈依,諸位要記住,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如果你們大家今天到此地來,“我皈依凈空法師了”,錯了,只有這一個錯誤、這一個罪名就要墮落地獄。你要不來受皈依,你不會造這個罪業(yè),因為你來受皈依,你造的這個罪業(yè)將來要墮惡道。那么我們皈依誰呢?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僅僅受這個儀式,這是不切實際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樣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不是好樣子不但不能學(xué)、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全世界我這個行業(yè)里面的好榜樣。
    如果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經(jīng)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需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凈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凈的,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我們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凈心,要用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里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佛家怕眾生誤會,所以用“慈悲”,不講“愛”,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愛心里面具足了真誠、清凈、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xué)佛存心,學(xué)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頭了,真的皈依了,諸佛如來承認(rèn)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xué)生。務(wù)必要諸佛菩薩都承認(rèn)你是三寶弟子,龍?zhí)熳o(hù)法才會擁護(hù)你,也常常幫助你照顧你。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五、我們皈依誰?
    我們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
    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一切的經(jīng)論,這是我們修學(xué)的依靠;
    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里面的僧團(tuán),你這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fā)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hù)念,龍?zhí)焐粕癖S印K苑鹪诮?jīng)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hù)法神日夜保護(hù)你。
    皈依佛
    佛是‘覺悟’的意思。
    佛教給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沒有接受佛教導(dǎo)的時候,我們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
    佛弟子,從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于家庭事業(yè),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見’。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
    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苦惱從什么地方來?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生活環(huán)境,不能夠明了,于是產(chǎn)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夠?qū)⒆约海约白约荷瞽h(huán)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dǎo)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凈、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自性凈。其實學(xué)了佛,我們也沒有真的回頭!為什么這么說法?因為我們心還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zhí)著是污染,貪嗔癡是最嚴(yán)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tǒng)統(tǒng)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復(fù)到身心清凈,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凈心,這叫‘皈依僧’。
    六、從那里‘皈’?怎么個‘依’?
    皈是回頭;從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執(zhí)著里回頭。
    依是依靠;依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這個三寶,佛教給我們這個修行三大綱領(lǐng)、三大原則,一切諸佛如來所依的,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對他;他里面,對人、對事、對物,都應(yīng)當(dāng)要記住:
    ‘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
    ‘凈而不染’,這叫‘皈依僧’。
    這是自性三寶。所以,學(xué)佛的人,從今往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標(biāo)準(zhǔn)、不離開這個原則,那你就是佛的學(xué)生,佛就承認(rèn)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傳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絕對不在那個皈依證,那一張紙上,紙沒用處的!紙是假的,一撕就破了。真正守住這個原則,絕不違犯,這一切諸佛如來都贊嘆,這都承認(rèn)你是三寶弟子,這真正皈依處。
    七、何謂形象上的三寶?
    除了自性三寶之外,還有形象上的三寶,那就是佛像。
    佛像是佛寶;
    經(jīng)典是法寶;
    出家人是僧寶。
    如果沒有形象的三寶,這個佛教育,在世間不能夠推行,一定會消失掉。佛教育,要靠形像三寶,才能在世間建立,才能夠幫助一切大眾,所以,形象三寶,它有很高的價值,一定要維護(hù),使佛教育才能夠普遍推行在世間。因此,我們對形象三寶要尊重,要知道形象三寶的住世,它的價值。
    有很多同修覺得法師講的都是一些理論,總覺得自己的皈依沒有依靠,所以一定要找一個形像。
    我們皈依佛,就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為什么不歸依釋迦牟尼佛?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就歡喜了。如果我們很執(zhí)著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們?yōu)槭裁匆б绖e的佛,那釋迦牟尼佛聽到了,當(dāng)然也還歡喜,這個學(xué)生不聽話,他教我們皈依的一定有好處,絕對有好處,我們是依阿彌陀佛為老師的;
    皈依法,我們依凈土五經(jīng)一論為我們修學(xué)的依靠,是我們這一生當(dāng)中主修的課程,是凈土的五經(jīng)一論。這五經(jīng)一論總共六種,如果你沒有能力修學(xué),選一種就可以,一種兩種都可以,你的一生決定有成就。
    皈依僧寶,我們皈依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身,觀音菩薩教我們慈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智慧,慈悲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我們以這個為僧寶的代表。這樣的皈依,你就踏實了。來自公益成語網(wǎng):www.zfbfc.com
    11. 皈依有什么不好嗎 如果只是對佛法感興趣呢 要不要皈依?
    掉在火炕里面的人,伸手抓到了救他的手,請問這個掉火炕的人已抓緊救他的手有什么不好嗎?其實對佛法感興趣的人,往世都是有緣的,只是您今生忘了。當(dāng)您依這個興趣多去了解佛教后,您會想著法去皈依的(若實在不方便,也可在佛像前先自誓受三皈依)。補(bǔ)充說一下:藏傳可不是佛教,僅藏傳四皈本質(zhì)就已破三皈依了,請遠(yuǎn)離藏傳是幸!本內(nèi)容來自www.zfbfc.com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wǎng)收集整理發(fā)布,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zfbfc.com/post/304906.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www.99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精品无码A区一区二区|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思思99热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一级成人精品h|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国产精品2019| 国产精品91视频| 精品免费tv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好吊妞视频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最新国产の精品合集|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