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字開頭的成語 「龍山落帽」
本頁導讀:此網頁介紹成語“龍山落帽”的拓展閱讀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成語的詞條資料以及擴展資料:孟嘉落帽的故事是什么?、孟嘉落帽 典故的含義、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風落帽”一詞的來歷?、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等
目錄索引:
1:成語“龍山落帽”的詞條資料
2:孟嘉落帽的故事是什么?
3:孟嘉落帽 典故的含義
4: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
5:“風落帽”一詞的來歷?
6: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
成語“龍山落帽”的詞條資料
成語簡拼:LSLM
成語注音:ㄌㄨㄥˊ ㄕㄢ ㄌㄨㄛˋ ㄇㄠ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成語解釋:在龍山上被風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氣度恢宏,臨亂不驚
成語用法:龍山落帽作賓語、定語;指人的氣度。
成語造句:你聽說龍山落帽的事嗎?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大將軍桓溫在重陽佳節帶上手下一行到龍山游玩,并設宴暢飲。席間,才學過人的幕僚孟嘉因戴不慣軍帽,帽子被風吹落。桓溫讓參軍孫盛寫一篇文章與他的帽子放在一塊嘲笑他。孟嘉立即從容地寫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
成語“龍山落帽”的擴展資料
1. 孟嘉落帽的故事是什么?孟嘉落帽孟嘉,東晉大將桓溫麾下的參軍,《晉書》有傳。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載:孟嘉為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并著戎裝。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東晉初年,中書令庾亮出鎮江州(今九江),聞當地才子孟嘉之名氣,召他為從事,佐理軍務。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盛世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褚裒也久聞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謀面。便問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時,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離主位和客位都比較遠,在一個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試試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認出他?”褚裒掃視全場,拈髭略一沉吟,指著遠處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這位氣度不凡、與眾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見老朋友能在袞袞諸公中一眼認出孟嘉,十分高興,從此更加器重孟嘉了。庾亮死后,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下的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并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么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太原人孫盛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寫好后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奚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后遂用“龍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參軍帽、落帽參軍、風落帽”等稱揚人的氣度寬宏、內容來自www.zfbfc.com
2. 孟嘉落帽 典故的含義
稱揚人的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
孟嘉任桓溫參軍時,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下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并在山上設宴歡飲。當時桓溫的僚佐都穿著戎服。
突然,一陣風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桓溫見后,示意眾人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么舉動。但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不久,孟嘉離座去上廁所。
桓溫趁機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撿回來,并讓參軍孫盛寫了一篇短文,嘲弄孟嘉,并把紙條壓在帽子下,準備乘酒興捉弄孟嘉一番。孟嘉回到座位后,發現自己落帽失禮。
但他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發現了帽子下面的那篇短文。孟嘉非常鎮定自若地把帽子戴正,然后從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隨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地寫就一篇文章,為自己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傳閱后,無不擊桌嘆服。
后遂用“孟嘉落帽、山頭吹帽、山頭落帽”等稱揚人的氣度寬宏,風流倜儻,瀟灑儒雅。
擴展資料:
“孟嘉落帽”出自《桓溫列傳·孟嘉》,原文:
孟嘉字萬年,江夏鄳人,吳司空宗曾孫也。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領江州,辟部廬陵從事。嘉還都,亮引問風俗得失,對曰:“還傳當問吏。”
亮舉麈尾掩口而笑,謂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轉勸學從事。褚裒時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識,亮大會州府人士,嘉坐次甚遠。裒問亮:“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
亮曰:“在坐,卿但自覓。”裒歷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
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翻譯:
東晉初年,中書令庾亮出鎮江州(今九江),聞當地才子孟嘉之名氣,召他為從事,佐理軍務。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盛世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
褚裒也久聞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謀面。便問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時,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摘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3. 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
“龍山落帽”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的風雅之事。此典出自《晉書·孟嘉傳》:“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孟嘉,字萬年,晉代江夏(今湖北云夢)人,年青時代就才華出眾,曾在太尉庾亮下任從事,庾亮詢問地方的風俗與得失,孟嘉回答說:“您問我手下的官吏吧。”庾亮笑,說:“孟嘉原來是個大才子啊!”把他轉為勸學從事。有一次,豫章太守豬裒進見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并大大夸獎了孟嘉一番。自此以后,庾亮更加器重孟嘉。后來,孟嘉在征西將軍桓溫下當參軍,桓溫十分倚重他。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在龍山設下宴席,僚們都被請了來。當時官們都穿著軍服,一陣風吹來,把孟嘉頭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卻沒有覺到。桓溫暗示左右的隨從不要告訴孟嘉,想看看他的反應。過了很長時間,孟嘉上廁所,桓溫叫人取來帽子還給他,并叫另一個富有才華的參軍孫盛(字安國)寫一篇文章嘲諷孟嘉,寫好后就放在孟嘉座位上。孟嘉回來看見文章后,立即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答,文筆非常優美,滿座的客人都贊不絕口。孟嘉喜歡開懷暢飲,喝酒越多越不醉。桓溫問孟嘉說:“酒有什么好處,您為什么這么喜歡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沒有得到酒中的樂趣啊!”桓溫又問他說:“聽歌妓演奏,弦樂不如管樂,管樂不如歌聲,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嘉回答說:“逐漸接近人體,聲音才更加動人。”聽了他的回答,滿座的人都贊嘆不已。
內容來自公益成語:www.zfbfc.com
4. “風落帽”一詞的來歷?
風落帽
參見器用部·衣冠“孟嘉帽”。唐李白《九日龍山飲》:“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孟嘉落帽
孟嘉,東晉大將桓溫麾下的參軍,《晉書》有傳。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載:孟嘉為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并著戎裝。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為咨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
東晉初年,中書令庾亮出鎮江州(今九江),聞當地才子孟嘉之名氣,召他為從事,佐理軍務。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盛世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褚裒也久聞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謀面。便問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時,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離主位和客位都比較遠,在一個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試試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認出他?”褚裒掃視全場,拈髭略一沉吟,指著遠處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這位氣度不凡、與眾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見老朋友能在袞袞諸公中一眼認出孟嘉,十分高興,從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庾亮死后,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下的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并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么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太原人孫盛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寫好后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奚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內容來自公益成語網:www.zfbfc.com
5. 龍山落帽是何意?出自于哪?
【釋義】“龍山落帽”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飲酒的風雅之事。【出處】此典出自《晉書·孟嘉傳》:“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孟嘉,字萬年,晉代江夏(今湖北云夢)人,年青時代就才華出眾,曾在太尉庾亮下任從事,庾亮詢問地方的風俗與得失,孟嘉回答說:“您問我手下的官吏吧。”庾亮笑,說:“孟嘉原來是個大才子啊!”把他轉為勸學從事。有一次,豫章太守豬裒進見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并大大夸獎了孟嘉一番。自此以后,庾亮更加器重孟嘉。后來,孟嘉在征西將軍桓溫下當參軍,桓溫十分倚重他。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溫在龍山設下宴席,僚們都被請了來。當時官們都穿著軍服,一陣風吹來,把孟嘉頭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卻沒有覺到。桓溫暗示左右的隨從不要告訴孟嘉,想看看他的反應。過了很長時間,孟嘉上廁所,桓溫叫人取來帽子還給他,并叫另一個富有才華的參軍孫盛(字安國)寫一篇文章嘲諷孟嘉,寫好后就放在孟嘉座位上。孟嘉回來看見文章后,立即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答,文筆非常優美,滿座的客人都贊不絕口。孟嘉喜歡開懷暢飲,喝酒越多越不醉。桓溫問孟嘉說:“酒有什么好處,您為什么這么喜歡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沒有得到酒中的樂趣啊!”桓溫又問他說:“聽歌妓演奏,弦樂不如管樂,管樂不如歌聲,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嘉回答說:“逐漸接近人體,聲音才更加動人。”聽了他的回答,滿座的人都贊嘆不已。
www.zfbfc.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