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故事
“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經過泰山邊時看到一位婦女在墓旁痛哭,相問之下,得知他的丈夫與兒子都被老虎吃了,這兒沒有苛捐雜稅才從外地逃到這兒,這個婦女表示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別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對學生說:“你們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猛于虎是什么意思
《苛政猛于虎》出自戰國《禮記·檀弓下》,譯文如下: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
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 ,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擴展資料:
這篇文章通過“苛政”與“猛虎”的絕妙對比,形象生動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本性,對封建暴政的鞭撻入木三分。祖孫三代命喪虎口,令人悲憫。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飼虎卻難舍其地。
那悲凄老婦的一席話,那一條條離去的鮮活生命,是對當政者,尤其是昏庸殘暴者的血淚控訴。孔子提出“德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論語·為政》)。
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也”(《孟子·梁惠王下》)。表達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張。這則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發人深省。
儒家的仁政的基礎是’制民之產’,讓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這是政治穩定的基石。強調保護小農經濟,以此來維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計,從而奠定政穩定的基礎。
其具體措施包括’正經界’即實行’井田制’-’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等政策,以及’不違農時’’深耕易耨’等遵循生產規律的主張。其次,孟子繼承了孔子節用愛人的思想,主張輕徭薄賦,征發徭役要不違農時。不違農時與薄稅斂是封建農業經濟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內容。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后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內容來自gyjslw.com
《苛政猛于虎也》的意思
孔子路過泰山腳下,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聽婦人的哭聲,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您這樣哭,實在像連著有了幾件傷心事似的。”
(婦人)就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殘暴的政令。”孔子說:“年輕人要記住這件事,苛刻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啊!”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作的《禮記·檀弓下》。
全文如下:
孔子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軾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⒀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全文以敘事來說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對人民的殘害。后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意思就是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苛政猛于虎也內容來自gyjslw.com
苛政猛于虎也的猛是什么意思
苛政猛于虎也的猛是兇惡暴虐的意思。“苛政猛于虎也!”翻譯為“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兇暴啊!”統治者的苛刻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苛政,指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包括政令、賦稅等。本句出處:《禮記·檀弓下》《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記載孔子和弟子子路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凄慘的婦女的故事。當地虎患嚴重,可就是因為其他地方有國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愿一直住在這里,以至于后來竟有多人連同她的親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親人的墳墓哭泣。全文以敘事來說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對人民的殘害。后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意思就是反動統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內容來自gyjslw.com
翻譯古文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子路問道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詞解http://baike.baidu.com/view/28454.htm
內容來自gyjslw.com
苛政猛于虎出自何處?
孔子把橫征暴斂稱為苛政。苛政猛于虎這句話并不出于《論語》,而見于《禮記檀弓下》,它記載中的這句話用了“孔子曰”,也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把原文譯為現代語也在這里講一講。《禮記檀弓下》記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從泰山山麓經過,看見一個婦人在墳前哭泣。孔子聽她哭得十分哀慟,便停車讓子路去問問是怎么一回事。子路向那婦人說:聽你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好像遇到重大的傷心事了吧?(這里有問號)那婦人說:是啊,從前我的公爹被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虎吃了。孔子說:這里有虎,你們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到別的地方去呢?(這里有問號)那婦人說:這里沒有苛政啊。孔子向學生們說:你們記住,苛政猛于虎呀!這是我國長期流行的一則寓言,用一個家庭三代死于虎的悲慘故事,說明苛政對人民的危害甚于猛虎,人民寧可死于虎口,也強似生活在苛政之下。苛政,就是橫征暴斂,統治者依靠政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顏淵》篇第十八章又記錄:魯國執政者季康子苦于魯國盜賊多,向孔子請教該怎么辦。孔子答道:“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這句的意思是說,因為統治者為滿足私欲,向老百姓征收過多,老百姓沒法生活才被迫盜竊;如果統治者不貪欲,取之有度,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有獎賞,他也不會去犯法偷竊。可見,做官的不能不力求節用,節用就是愛護老百姓。如果追求揮霍享樂,貪得無厭,必然取之無度,橫征暴斂,老百姓不能再生產,不但統治者再無經濟來源,還會官逼民反,政也就完了。
內容來自gyjslw.com
苛政猛于虎是什么意思?
春秋時期,朝廷政令殘酷,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極其貧困,有些人沒有辦法,只好舉家逃離,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澤去住,那里雖同樣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遠”,官府管不著,興許還能活下來。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腳下,一家三代從早到晚,四處勞碌奔波,總算能勉強生活下來。
這泰山周圍,經常有野獸出沒,這家人總是提心吊膽。一天,這家里的爺爺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沒有回來了。這家人十分悲傷,可是又無可奈何。過了一年,這家里的父親上山采藥,又一次命喪虎口。這家人的命運真是悲慘,剩下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母子倆商量著是不是搬個地方呢?可是思來想去,實在是走投無路,天下烏鴉一般黑,沒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樣沒有活路,這里雖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還能僥幸活下來。于是母子倆依舊只有在這里艱難度日。
又過了一年,兒子進山打獵,又被老虎吃掉,剩下這個母親一天到晚坐在墳墓邊痛哭。
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經過泰山腳下,看到正在墳墓邊痛哭的這個母親,哭聲是那樣的凄慘。孔子在車上坐不住了,他關切地站起來,讓學生子路上前去打聽,他在一旁仔細傾聽。
子路問題:“聽您哭得這樣的悲傷,您一定有十分傷心的事,能說給我們聽聽嗎?”
這個母親邊哭邊回答說:“我們是從別處逃到這里來的,住在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兒子又被老虎吃了,還有什么比這更痛心的事呢?”說完又大哭起來。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問道:“那你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地方呢?”
這個母親忍住哭聲說:“我們無路可走啊。這里雖有老虎,可是沒有殘暴的政令呀,這里有很多人家都和我們一樣是躲避暴政才來的。”
孔子聽后,十分感慨。他對弟子們說:“學生們,你們可要記住:殘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猛啊!”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使窮苦人走投無路,他們寧可生活在猛虎威脅的環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統治下。內容來自gyjslw.com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1)。夫子式(2)而聽之,使子路(3)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4)重有憂(5)者。”而曰(6):“然。昔者吾舅(7)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12)也?”曰:“無苛(8)政(9)。”夫子曰:“小子(10)識(11)之,苛政猛于(13)虎也。”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注釋
(1)哀:極傷心。 (2)式:同“軾”,車前橫木,用作動詞,指扶軾而聽。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壹:確實。壹似:確實像。
(5)重有憂:有很多傷心的事。 (6)而曰:婦人接著說。
(7)舅:當時稱丈夫的父親為舅,即公公。 (8)苛:苛刻,暴虐。
(9)苛政:殘暴的政令。 (10)小子:古時長者稱晚輩為小子。這里指孔子稱他徒弟。 (11)識():同“志”,記住。 (12)去:離開。 (13)過:路過。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苛政猛于虎”擴展:
錯字糾正:苛,不能寫作“刻”。近義詞:苛政猛虎
其他翻譯:<德>Tyrannei ist grausamer als ein Tiger.
成語解釋: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賦稅等。反動統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成語用法:苛政猛于虎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形容政治的殘暴。
造句:在漫長的封建年代里,每朝每代都是苛政猛于虎。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注音:ㄎㄜ ㄓㄥˋ ㄇㄥˇ ㄩˊ ㄏㄨˇ
成語字數:五字成語
英文翻譯:A bad government is more fearful than a tiger.
成語出處: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內容來自gyjslw.com
成語讀音: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常用程度:生僻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讀音糾正:苛,不能讀作“kè”。
成語簡拼:KZMYH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