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七欲”「七情六欲」
成語“七情六欲”的詞條資料
成語讀音:qī qíng liù yù成語簡拼:QQLY
成語注音:ㄑ一 ㄑ一ㄥˊ ㄌ一ㄡˋ ㄩ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讀音糾正:情,不能讀作“qīnɡ”。
錯字糾正:情,不能寫作“請”。
成語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至求仙一事,無非遠離紅塵,斷絕七情六欲,一意靜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成語解釋:泛指人的情欲;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成語用法:七情六欲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成語造句:人非草木,誰沒有七情六欲呢!
英文翻譯:seven passions and six desires <the seven emotions and the six sensory pleasures>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認為是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成語“七情六欲”的擴展資料
1. 七情六欲具體是什么意思?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蹦敲戳降资鞘裁礀|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2. 七情六欲都包括什麼?
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什么是六欲呢?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焙髞碛腥税堰@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藝術就是表現人的七情六欲的藝術。看一件文藝作品的精粗、雅俗與高下水平,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作品表現人的七情六欲時,究竟達到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種程度或高度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3.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于“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
不過科學家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大類。礦物是沒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欲覺,只有接受而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動物,當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但人畢竟不是禽獸,而是高等動物,是“萬物之靈”,比起禽獸的欲望當然要高級得多,也就是說,人類不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還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動、激動、沖動,并理智地加以節制或處理,把動物的欲望發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動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藝術就是表現人的七情六欲的藝術??匆患乃囎髌返木帧⒀潘着c高下水平,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作品表現人的七情六欲時,究竟達到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種程度或高度。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4.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七情六欲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欲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的說法,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咱們常說一句話,叫“人有七情六欲”。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 咱拆開來說。? 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哪七種呢?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 這說法從哪來呢?如果你看過《還珠格格》,應該記得,乾隆皇帝罰小燕子寫一百遍《禮運大同篇》,是《禮記》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為什么七情包括這些呢?說來還挺復雜的。? 最初,古人只說人有四種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現過的“喜、怒、哀、樂”。后人解釋說,人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遇到所厭惡的就“怒”,得到所愛的就“樂”,失去所愛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為“惡”而產生,“樂”因為“愛”而產生,所以在“喜、怒、哀、樂”之外,加上了“惡”與“愛”,情感就從四種細分為六種了。? 祖先們對情感的劃分,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按說六種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說,人在“怒”“哀”這兩種情緒“將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緒還沒到“點兒上”的時候,還會產生“懼”,所以六種情感又被細分成了七種,這就是“七情”的由來了。?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問,剛才不是說七情里有“欲”嗎?為什么解釋的時候,沒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樂”?? 問得好,古人早有解釋?!皹贰焙汀坝笔窍嗤ǖ摹D敲催@個“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說,是貪欲。“貪欲”這個詞,在這里并不全是貶義,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東西,耳朵需要聽到聲音——《禮記》里說,七情是“弗學而能”。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學就會,是本能。? 至于“六欲”的說法,比較簡單了,最初是來自《呂氏春秋》。其中說:“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边@話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適當的滿足的。所謂“全生”,是人修養身心的最高境界。這里古人沒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來有人注釋說,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種欲望。? 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難控制,用它來做開脫之詞,確實再合適不過。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5.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七情六欲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欲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的說法,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咱們常說一句話,叫“人有七情六欲”。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 咱拆開來說。? 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哪七種呢?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 這說法從哪來呢?如果你看過《還珠格格》,應該記得,乾隆皇帝罰小燕子寫一百遍《禮運大同篇》,是《禮記》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為什么七情包括這些呢?說來還挺復雜的。? 最初,古人只說人有四種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現過的“喜、怒、哀、樂”。后人解釋說,人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遇到所厭惡的就“怒”,得到所愛的就“樂”,失去所愛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為“惡”而產生,“樂”因為“愛”而產生,所以在“喜、怒、哀、樂”之外,加上了“惡”與“愛”,情感就從四種細分為六種了。? 祖先們對情感的劃分,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按說六種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說,人在“怒”“哀”這兩種情緒“將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緒還沒到“點兒上”的時候,還會產生“懼”,所以六種情感又被細分成了七種,這就是“七情”的由來了。?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問,剛才不是說七情里有“欲”嗎?為什么解釋的時候,沒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樂”?? 問得好,古人早有解釋。“樂”和“欲”是相通的。那么這個“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說,是貪欲。“貪欲”這個詞,在這里并不全是貶義,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東西,耳朵需要聽到聲音——《禮記》里說,七情是“弗學而能”。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學就會,是本能。? 至于“六欲”的說法,比較簡單了,最初是來自《呂氏春秋》。其中說:“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边@話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適當的滿足的。所謂“全生”,是人修養身心的最高境界。這里古人沒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來有人注釋說,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種欲望。? 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難控制,用它來做開脫之詞,確實再合適不過。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6. 七情六欲分別是什么?
七情的內容
《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
七情是相對穩定的,是人與外界交流所表現出來的,指揮人與外界的互動。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硇枨蠡蛴H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7. 人生八苦和七情六欲是什么?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后,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后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對于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鐘,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癥,癌癥,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里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凄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凈?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計算機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吧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愿望求得,第二個愿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后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
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是指我們通??鞓返母惺堋R苑鸱ǖ闹腔蹃砜?,我們所謂的快樂受并
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
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臟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
里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
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后,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
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于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并非快樂,倘
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
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
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
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
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恒:希望身體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業永
恒、人際關系永恒、愛情永恒,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世事無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于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
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姡槭窍才返那楦斜憩F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硇枨蠡蛴?。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于“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8.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硇枨蠡蛴H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于“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 不過科學家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說法。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大類。礦物是沒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欲覺,只有接受而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動物,當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薄5水吘共皇乔莴F,而是高等動物,是“萬物之靈”,比起禽獸的欲望當然要高級得多,也就是說,人類不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還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動、激動、沖動,并理智地加以節制或處理,把動物的欲望發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動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藝術就是表現人的七情六欲的藝術。看一件文藝作品的精粗、雅俗與高下水平,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作品表現人的七情六欲時,究竟達到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種程度或高度。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9. 人生八苦和七情六欲是什么?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后,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后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崩?,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對于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鐘,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科鋵嵅蝗?,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癥,癌癥,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里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凄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凈?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計算機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吧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愿望求得,第二個愿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后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
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并
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
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臟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
里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
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后,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
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于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并非快樂,倘
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
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
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
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
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恒:希望身體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業永
恒、人際關系永恒、愛情永恒,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世事無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于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
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姡槭窍才返那楦斜憩F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笨梢娏欠褐溉说纳硇枨蠡蛴?。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于“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0.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蹦敲戳降资鞘裁礀|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11. 七情六欲具體是什么意思?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欲望: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欲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蹦敲戳降资鞘裁礀|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公益成語網: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