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蔣干盜書”的故事
“蔣干盜書”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蔣干受曹操的命令前去周瑜營中勸降。周瑜知道同窗好友是受命而來,暗作布置,宴席上不允許談論政治,只敘舊喝酒,安排夜間同睡。周瑜故意讓蔣干盜得蔡瑁、張允假降書信交給曹操。周瑜設計成功地讓曹操殺害了這兩個勁敵“蔣干盜書”是什么故事?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發生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中文名:蔣干盜書
出處:三國演義
拼音:jiǎng gàn dào shū
背景:三國赤壁大戰前夕
解釋: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中計
歇后語: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造句:
①蔣干盜書的故事不能忘。
②突然張遼腦中靈光一閃,他想起了《演義》中的蔣干盜書。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什么盜書
蔣干盜書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1故事
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準備大戰一場。
起因
蔣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免得大動干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置酒為蔣干送行。
經過
這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部下傳報“故人蔣干相訪”。周瑜聞訊,已經猜出蔣干來意,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連忙吩咐眾將依計而行,隨后帶著眾人親出帳門迎接。二人相見,寒暄一番,周瑜挽著蔣干手臂同入大帳,設盛宴款待蔣干,請文武官員都來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命他掌劍監酒,吩咐道:“蔣干和我是同窗契友,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操的說客,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準共敘朋友舊交,有人提起兩家戰事,即席斬首!”蔣干聽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對蔣干說道:“我自領兵以來,滴酒不飲,今日故友相會,正是:江上遇良友,軍中會故知。定要喝它個一醉方休!”說罷,傳令奏起軍中得勝之樂,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周瑜舉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東豪杰,今日之會,可稱作群英會!真是—同窗契友會‘群英’,江東豪杰逞威風!”隨后,乘著酒興,起身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直喝得酩酊大醉。宴罷,蔣干扶著周瑜回到帳中,周瑜說道:“很久沒和子翼兄共寢,今夜要同榻而眠。”說著,朦朦朧朧地睡去。蔣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經夸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聽聽外面鼓打二更,哪里還睡得著?他見周瑜鼾聲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疊文書偷看起來。正翻著,忽見里面有一封書信,細看卻是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看罷,大吃一驚,慌忙把信藏在衣內。再要翻其它文書,卻聽周瑜夢中囈語:“子翼,我數日之內,定叫你看曹操首級!”蔣干口中含糊答應著,連忙吹了燈,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帳叫醒周瑜,說道:“江北有人來……”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蔣干,蔣干只裝熟睡。周瑜和那人輕輕走出帳外,又聽那人低聲說道:“蔡瑁、張允說,現在還不能下手……”聲音越來越低。蔣干心中著急,可又不敢亂動。不一會兒,周瑜回來躺下睡了。蔣干怕驚動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來,徑直走出軍營,守營軍士也不阻攔。他來到江邊,尋著小船,飛一般馳過長江,回見曹操。
周瑜的計謀
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間計。他知道曹軍中只有蔡、張二將精通水戰,便設下此計,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這兩個人。曹操果真上了當,斬了蔡瑁、張允。等到眾人將蔡瑁、張允的頭送上時,曹操才省悟過來,已經晚了,只好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果,赤壁一戰,曹操水軍一敗涂地。這幅畫上,正是蔣干盜書的情景。
2蔣干其人
蔣干是九江人,當時為曹操的幕賓。漢九江與周瑜老家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同揚州,所以蔣干自稱跟周瑜是同州里的老鄉,兩人并有過交往。這可能是曹操派遣他去游說周瑜的一個原因。再是蔣干這人很有口才,《江表傳》稱其有儀容,以才辯見稱,在江、淮之間獨一無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獨挑選蔣干去游說周瑜,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只是沒能如愿。
3相關史料
蔣干游說周瑜的基本史實就是這樣,問題在于蔣干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見周瑜的,《江表傳》沒有明確記載,于是出現了三種說法。
一說在赤壁之戰后。《資治通鑒》將此事記載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時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據南郡,領東吳南郡太守。所以,蔣干游說周瑜,就是周瑜在荊州之時。一些書籍也按《資治通鑒》的記載將此事放在周瑜領南郡太守之時,如《諸葛亮評傳》(柳春藩著,中國青年出社1997年7月出)。此書敘說,赤壁之戰后,曹操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瓦解敵人的策略,于是派周瑜故舊九江人蔣干去見周瑜進行策反,結果被周瑜拒絕。一說在赤壁之戰前。如劉逸生《三國小札》所說。劉先生認為司馬光《資治通鑒》把蔣干游說周瑜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冬,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時周瑜已立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絕不是曹操一個說客能打動的,曹操也不至于在赤壁大敗之后向周瑜勸說歸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個大傻瓜了。這是劉逸生先生的看法。再就是《三國演義》所說,蔣干游說周瑜是在赤壁大戰之時。這跟《江表傳》的記載顯然相違,只是小說家移花接木的藝術手法而已。《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時 “群英會蔣干中計”這段文字,源于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也不全是羅貫中的發明創造。羅貫中只是對《平話》作了一番加工改造,使故事既生動傳神,又顯得合理。《平話》里的蔣干是個仙長,曹操拜其為師,派他去游說周瑜,結果反中了周瑜之計。《演義》把仙長、拜師這些去掉了,又對故事精心修飾,使“群英會蔣干中計” 這個回目花團錦簇,十分好看,而蔣干也就成了書卷氣十足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小丑式人物,如戲劇《群英會》中所表演的那樣。
4事件分析
那么,蔣干游說周瑜,到底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在赤壁之戰后?如果說在赤壁之戰前,那只有在周瑜鎮巴丘之時。建安初,周瑜隨孫策平定江南,奪取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等地,初露英姿,曾留屯巴丘。這個巴丘在今江西峽江縣,非岳陽古巴丘,峽江古巴丘離九江較近。周瑜屯巴丘,是建安四年的事。建安五年,孫策被刺身亡,孫留周瑜在身邊,“與張昭共掌眾事”,基本上一直隨孫左右征戰或議事,只在建安十一年一度駐屯過宮亭(即宮亭湖,今鄱陽湖),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駐屯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江表傳》說曹操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蔣干游說周瑜似應在周瑜年少初露鋒芒之時,那就是駐屯巴丘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生死較量,官渡之戰迫在眉睫,須全力對付袁紹,似乎不太可能門派蔣干去游說周瑜。而建安十一年只是短暫屯駐宮亭,赤壁之戰前屯駐鄱陽時也不可能,因為這年八月曹操已引兵南下,很快占有荊州,根本不把孫放在眼里,不大可能派蔣干去游說周瑜。劉逸生先生說曹操在赤壁之戰后派蔣干去游說周瑜不合理,似有一定道理。但他說當時周瑜已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絕不是曹操一個說客能打動,也不盡然。愈是關鍵人物,愈有可能成為對方策反的主要對象。曹操在周瑜手上吃了虧,想出法子策反周瑜,如成功,大可挽回點面子。問題是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光,為什么將此事編寫在周瑜攻下江陵之后的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恐怕不是一時疏忽。《江表傳》記述此事是緊接著記述程普與周瑜改善關系、稱贊周瑜之后。程普原以為自己年長,不把周瑜放在眼里,曾數次羞辱周瑜,周瑜從不計較。赤壁之戰時,兩人為左右都督,關系仍很緊張,差點誤了大事。這事在《呂蒙傳》中由呂蒙說出,告訴孫取荊州只應確定一個主帥,不要像赤壁之戰時那樣搞兩個都督。因為東吳決定取荊州時,孫原想讓周瑜跟呂蒙一起任都督,經呂蒙一提醒,就只讓呂蒙當主帥。既然《江表傳》記述蔣干游說周瑜是在程普與周瑜改善關系之后,那么,蔣干游說周瑜就不可能在赤壁之戰以前。蔣干游說周瑜很可能就發生在荊州。
蔣干游說周瑜到底在何時何處?由于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人們只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至少,蔣干荊州游說周瑜是其中的一說。
5計謀應用
皇太極進兵中原,遭到明將袁崇煥的阻擋。皇太極來硬的不行,來軟的也不行,正愁沒機會突破袁崇煥這一關時,恰巧手下人抓了個明朝太監,皇太極便想起蔣干盜書的故事。于是他安排一個將軍當周瑜,和這個太監同住,半夜里故意和別人講袁崇煥如何如何。那個太監裝睡,就做了偷聽的蔣干,然后不費勁兒地逃回京城向崇禎皇帝報告。崇禎一聽就火了,把袁崇煥召回京城抓起來,后來定了個謀反罪給殺了。乍一看,這是典型的“蔣干盜書”,可細一琢磨,里面卻又充滿疑惑。按說,《三國演義》是漢人婦孺皆知的小說,可為啥滿人用計,漢人卻上當呢?說起來,這是一個重視程度問題,當時的明人根本沒把小說當回事兒,而在清人那里卻成了一部兵書,被人研究個透,使上其中的一兩條計策也就不奇怪了。
一個太監的話為什么能勝過手握重兵的將軍?書中的蔣干起碼還有個書面證據,這里就憑一張嘴讓皇帝相信,足見這個“蔣干”的厲害。其實不然,反間計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組成的,崇禎皇帝和曹操一樣是個多疑的人,手握重兵的袁崇煥本來就讓皇帝不放心,只要有人一搗鼓使壞,自然假的也會成真了。
當然,這種誰聰明誰傻的因素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社會形態的影響。明王朝是一個宦官當的朝代,像什么劉瑾、魏忠賢等太監一族的傾朝野,和皇帝信任是分不開的。寧信太監不信大將,處于這種傳承已久宦官受寵的大背景下,崇禎皇帝也不例外,皇太極實施的反間計是崇禎寵信宦官的必然結果,也是對明王朝太監地位的一種真實寫照。
一個計策的成功,需要有各種因素配合,更要靠社會背景決定。“蔣干盜書”也不完全是袁崇煥致死的原因,畢竟那是一次偶然行為,明王朝奸臣當道、領導昏庸,氣數已盡才是主因。其實,不管做什么,努力不一定好用,得到領導信任那才是真的。
6成語解釋
名稱:蔣干盜書
拼音:jiǎng gàn dào shū
解釋: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事例:~的故事不能忘。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中計
歇后語:蔣干盜書——上了大當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盜書——聰明反被聰明誤講的是誰
(蔣干)盜書——聰明反被聰明誤你也是做暑假作業的吧,我也是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的是什么
一封書信,細看卻是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盜書這個故事的結果是蔣干把周瑜準備好的假信件偷走了,結果讓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殺了水軍大將蔡瑁張允,最后導致赤壁之戰失敗,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 周瑜打黃蓋一 蔣干盜書一 張飛使計謀一 諸葛亮皺眉頭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什么意思??
書是指信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
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箭拔弩張,準備大戰一場。
蔣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免得大動干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置酒為蔣干送行。
這天,周瑜正在帳中議事,部下傳報“故人蔣干相訪”。周瑜聞訊,已經猜出蔣干來意,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連忙吩咐眾將依計而行,隨后帶著眾人親出帳門迎接。二人相見,寒暄一番,周瑜挽著蔣干手臂同入大帳,設盛宴款待蔣干,請文武官員都來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命他掌劍監酒,吩咐道:“蔣干和我是同窗契友,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操的說客,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準共敘朋友舊交,有人提起兩家戰事,即席斬首!”蔣干聽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對蔣干說道:“我自領兵以來,滴酒不飲,今日故友相會,正是:江上遇良友,軍中會故知。定要喝它個一醉方休!”說罷,傳令奏起軍中得勝之樂,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周瑜舉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東豪杰,今日之會,可稱作群英會!真是—同窗契友會‘群英’,江東豪杰逞威風!”隨后,乘著酒興,起身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直喝得酩酊大醉。
宴罷,蔣干扶著周瑜回到帳中,周瑜說道:“很久沒和子翼兄共寢,今夜要同榻而眠。”說著,朦朦朧朧地睡去。蔣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經夸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聽聽外面鼓打二更,哪里還睡得著?他見周瑜鼾聲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疊文書偷看起來。正翻著,忽見里面有一封書信,細看卻是曹操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看罷,大吃一驚,慌忙把信藏在衣內。再要翻其它文書,卻聽周瑜夢中囈語:“子翼,我數日之內,定叫你看曹操首級!”蔣干口中含糊答應著,連忙吹了燈,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帳叫醒周瑜,說道:“江北有人來……”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蔣干,蔣干只裝熟睡。周瑜和那人輕輕走出帳外,又聽那人低聲說道:“蔡瑁、張允說,現在還不能下手……”聲音越來越低。蔣干心中著急,可又不敢亂動。不一會兒,周瑜回來躺下睡了。蔣干怕驚動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來,徑直走出軍營,守營軍士也不阻攔。他來到江邊,尋著小船,飛一般馳過長江,回見曹操。
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間計。他知道曹軍中只有蔡、張二將精通水戰,便設下此計,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這兩個人。曹操果真上了當,斬了蔡瑁、張允。等到眾人蔡瑁,張允的頭送上時,曹操才省悟過來,已經晚了,只好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果,赤壁一戰,曹操水軍一敗涂地。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起因經過結果講的是什么?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主要內容
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發生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
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準備大戰一場。
起因
蔣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謀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免得大動干戈。曹操聞知大喜,親自置酒為蔣干送行。
擴展資料
蔣干游說周瑜的基本史實就是這樣,問題在于蔣干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見周瑜的,《江表傳》沒有明確記載,于是出現了三種說法。
一說在赤壁之戰后。《資治通鑒》將此事記載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時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據南郡,領東吳南郡太守。所以,蔣干游說周瑜,就是周瑜在荊州之時。
一些書籍也按《資治通鑒》的記載將此事放在周瑜領南郡太守之時,如《諸葛亮評傳》(柳春藩著,中國青年出社1997年7月出)。此書敘說,赤壁之戰后,曹操在政治上采取分化瓦解敵人的策略,于是派周瑜故舊九江人蔣干去見周瑜進行策反,結果被周瑜拒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蔣干盜書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在蔣干盜書中周瑜為什么要陷害蔡瑁和張允?
因為蔡瑁、張允精通水戰,為曹操訓練水軍,使曹軍在水中擺陣井井有條。 而周瑜要攻打曹操,必須通過水戰。因此,蔡瑁、張允就成了周瑜的兩個心腹大患,所以周瑜用計要除掉蔡瑁、張允。 這個原因在《蔣干盜書》的第二自然段交代的非常清楚: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三國演義》中有關“蔣干盜書”的故事說:在赤壁之戰時,
操問眾將曰:“昨日輸了一陣,挫動銳氣;今又被他深窺吾寨。吾當作何計破
之?”言未畢,忽帳下一人出曰:“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愿憑三寸不爛之舌,
往江東說此人來降。”曹操大喜,視之,乃九江人:姓蔣,名干,字子翼,見為帳
下幕賓。操問曰:“子翼與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
成功。”操問:“要將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隨往,二仆駕舟,其余不用。
”操甚喜,置酒與蔣干送行。干葛巾布袍,駕一只小舟,逕到周瑜寨中,命傳報:
“故人蔣干相訪。”周瑜正在帳中議事,聞干至,笑謂諸將曰:“說客至矣!”遂
與眾將附耳低言,如此如此。眾皆應命而去。
瑜整衣冠,引從者數百,皆錦衣花帽,前后簇擁而出。蔣干引一青衣小童,昂
然而來。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別來無恙!”瑜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
曹氏作說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奈何疑我作說客也?”瑜
笑曰:“吾雖不如師曠之聰,聞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請
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為曹氏作說客耳。既無此心,何速去也?”
遂同入帳。敘禮畢,坐定,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
須臾,文官武將,各穿錦衣;帳下偏裨將校,都披銀鎧:分兩行而入。瑜都教
相見畢,就列于兩傍而坐。大張筵席,奏軍中得勝之樂,輪換行酒。瑜告眾官曰:
“此吾同窗契友也。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家說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劍付太
史慈曰:“公可佩我劍作監酒:今日宴飲,但敘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軍
旅之事者,即斬之!”太史慈應諾,按劍坐于席上。蔣干驚愕,不敢多言。周瑜曰
:“吾自領軍以來,滴酒不飲;今日見了故人,又無疑忌,當飲一醉。”說罷,大
笑暢飲。座上觥籌交錯。飲至半酣,瑜攜干手,同步出帳外。左右軍士,皆全裝慣
帶,持戈執戟而立。瑜曰:“吾之軍士,頗雄壯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
瑜又引干到帳后一望,糧草堆如山積。瑜曰:“吾之糧草,頗足備否?”干曰:“
兵精糧足,名不虛傳。”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
。”干曰:“以吾兄高才,實不為過。”瑜執干手曰:“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
,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
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言罷大笑。蔣干面如土
色。瑜復攜干入帳,會諸將再飲;因指諸將曰:“此皆江東之英杰。今日此會,可
名‘群英會’。”飲至天晚,點上燈燭,瑜自起舞劍作歌。歌曰: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歌罷,滿座歡笑。至夜深,干辭曰:“不勝酒力矣。”瑜命撤席,諸將辭出。
瑜曰:“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狀,攜干入帳共寢。
瑜和衣臥倒,嘔吐狼藉。蔣干如何睡得著?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起視殘燈尚
明。看周瑜時,鼻息如雷。干見帳內桌上,推著一卷文書,乃起床偷視之,卻都是
往來書信。內有一封,上寫“蔡瑁張允謹封”。干大驚,暗讀之。書略曰:
某等降曹,非圖仕祿,迫于勢耳。今已賺北軍困于寨中,但得其
便,即將操賊之首,獻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關報。幸勿見疑。先
此敬覆。
干思曰:“原來蔡瑁、張允結連東吳!……”遂將書暗藏于衣內。再欲檢看他
書時,床上周瑜翻身,干急滅燈就寢。瑜口內含糊曰:“子翼,我數日之內,教你
看曹賊之首!”干勉強應之。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及干問之,瑜又睡著。干伏于床上,將近四更,只聽得有人入帳喚曰:“都督醒
否?”周瑜夢中做忽覺之狀,故問那人曰:“床上睡著何人?”答曰:“都督請子
翼同寢,何故忘卻?”瑜懊悔曰:“吾平日未嘗飲醉;昨日酒后失事,不知可曾說
甚言語?”那人曰:“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聲!”便喚:“子翼。”蔣干
只裝睡著。瑜潛出帳。干竊聽之,只聞有人在外曰:“張、蔡二都督道:‘急切不
得下手。’……”后面言語頗低,聽不真實。少頃,瑜入帳,又喚:“子翼。”蔣
干只是不應,蒙頭假睡。瑜亦解衣就寢。干尋思:“周瑜是個精細人,天明尋書不
見,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喚周瑜;瑜卻睡著。干戴上巾幘,潛步出帳,喚
了小童,逕出轅門。軍士問:“先生那里去?”干曰:“吾在此恐誤都督事,且
告別。”軍士亦不阻當。
干下船,飛棹回見曹操。操問:“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
非言詞所能動也。”操怒曰:“事又不濟,反為所笑!”干曰:“雖不能說周瑜,
卻與丞相打聽得一件事。乞退左右。”干取出書信,將上項事逐一說與曹操。操大
怒曰:“二賊如此無禮耶!”即便喚蔡瑁、張允到帳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進
兵。”瑁曰:“軍尚未曾練熟,不可輕進。”操怒曰:“軍若練熟,吾首級獻于周
郎矣!”蔡、張二人不知其意,驚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斬之。須臾,獻頭帳
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計矣!”后人有詩嘆曰:
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
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眾將見殺了張、蔡二人,入問其故。操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乃謂眾將曰:“
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眾皆嗟呀不已。操于眾將內選毛□〖音“介”,字形
左“王(玉)”右“介”;后以“介”替之〗、于禁為水軍都督,以代蔡、張二人
之職。
細作探知,報過江東。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無
憂矣。”肅曰:“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賊不破乎!”瑜曰:“吾料諸將不知此計
,獨有諸葛亮識見勝我,想此謀亦不能瞞也。子敬試以言挑之,看他知也不知,便
當回報。”正是:還將反間成功事,去試從旁冷眼人。未知肅去問孔明還是如何,
且看下文分解。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是什么意思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蔣干盜書”盜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
蔣干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發生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
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干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
蔣干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后來蔣干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擴展資料
清晨,有人入帳叫醒周瑜,說道:“江北有人來……”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蔣干,蔣干只裝熟睡。周瑜和那人輕輕走出帳外,又聽那人低聲說道:“蔡瑁、張允說,現在還不能下手……”聲音越來越低。蔣干心中著急,可又不敢亂動。不一會兒,周瑜回來躺下睡了。
蔣干怕驚動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來,徑直走出軍營,守營軍士也不阻攔。他來到江邊,尋著小船,飛一般馳過長江,回見曹操。其實,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間計。他知道曹軍中只有蔡、張二將精通水戰,便設下此計,想借曹操之手殺掉這兩個人。
曹操果真上了當,斬了蔡瑁、張允。等到眾人將蔡瑁、張允的頭送上時,曹操才省悟過來,已經晚了,只好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果,赤壁一戰,曹操水軍一敗涂地。這幅畫上,正是蔣干盜書的情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蔣干盜書摘自公益成語:gyjslw.com
成語“蔣干盜書”擴展:
成語注音:ㄐ一ㄤˇ ㄍㄢˋ ㄉㄠˋ ㄕㄨ成語年代:當代成語
繁體成語:蔣干盜書
成語簡拼:JGDS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造句:蔣干盜書的故事不能忘
成語用法:蔣干盜書作賓語、定語;指中計。
成語讀音:jiǎng gàn dào shū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解釋: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