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字是“王”字的成語「王公貴人」
成語“王公貴人”的詞條資料
成語繁體:王公貴人成語讀音:wáng gōng guì rén
成語簡拼:WGGR
成語注音:ㄨㄤˊ ㄍㄨㄥ ㄍㄨㄟˋ ㄖ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王公大人、達官貴人
反義詞:平民百姓
成語出處:《晉書·秦秀傳》:“王公貴人,復何畏哉!”摘自gyjslw.com
成語解釋:國君重臣。泛指高官貴人
成語用法:王公貴人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成語“王公貴人”的擴展資料
1. 帶貴人的成語有哪些帶貴人的成語
:
貴極人臣、
貴人多忘、
王公貴人、
貴人善忘、
貴人賤己、
富貴逼人、
貴人眼高、
富貴驕人、
達官貴人摘自gyjslw.com
2. 王公貴族的典故
清代服飾讓一些特立獨行的王公貴族不滿,有人竟寧愿穿乞丐裝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在中國歷史上,伴隨每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飾制度。香港文匯報近日刊文稱,這種制度不但為禮教所維護,而且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不敢輕易逾越。然而隨著社會風尚的變化,尤其是當一個王朝的控制力日漸減弱的時候,人們對服飾求新求異就會成為一種必然,從而引起正統人士的不滿,謂之“服妖”,甚至以為是亡國之兆。明清兩代就是顯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翻蒙元舊制是其要務,其中就包含了衣冠制度。洪武初,朱元璋主要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面,確立了明代服飾制度。這套服飾制度的中心內容是貴賤有別,服飾有等,不同階級不同等次的人,都只能享用本等級的服飾,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如明法典規定,只有王公貴族、官員,才能使用錦繡、綾史等服飾面料,庶民則只能用綢、素紗,至于商人,因為位居四民之末,是朱元璋要大力抑制的對象,更是連綢、紗都不準使用,只能用絹和布了。服飾等級制度可不是說說好玩的。整個洪武年間,朱元璋屢次申述服飾禁例,一旦有人違犯,就會受到嚴厲制裁。當時有百姓不許穿靴的禁令,有三十八位南京市民就因為違反了這條禁令都被充軍了。這樣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契合朱元璋的小農經濟觀念,也部分寄托著“崇儉去奢”、端正風俗的理想。但服飾的單調呆板,畢竟遮蔽了服飾原本具有的審美功能,尤其是社會總在不斷發展,人們在穿著打扮上的個性化、美學化追求很難被一紙禁令所嚇倒。明中葉以后,商品經濟發展很快,城市更加繁榮,王陽明的心學等所謂“異端邪說”也漸入人心,這些都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特別是在服飾上沖破傳統等級鎖鏈打下了基礎。一時間,在江南的一些城市里,各種服飾爭奇斗艷,而發展到極端,就是“服妖”的出現。曾有一位閑居的官員進了一趟城,發現滿街的生員秀才其裝束全是紅絲束發,嘴唇涂著紅色的脂膏,臉上抹著白粉,還點綴著胭脂,身穿紅紫顏色的衣服,外披內衣,一身盛妝,宛如麗人,這位滿腦子正統思想的官員不禁感慨萬千,改宋詩一首曰:“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其實這位官員的慨嘆是多余的。“服妖”的出現,與其說是對傳統的反叛,毋寧凸顯了城市繁榮之后的商業社會的一種特質。如果說明代“服妖”的特征是求麗斗艷,其推動者是市井小民,那么清代的“服妖”則恰好相反,變成以“寒乞”為時尚,而其推動者則是貴胄子弟。近人李孟符著《春冰室野乘》記載,自光緒中葉以來,京城的王公貴族“皆好作乞丐裝”。他親眼見到一個少年“面黧黑,袒裼赤足,僅著一犢鼻褲,長不及膝,穢黑破碎,幾不能蔽其私。腳躡草履,破舊亦如之”,可是其侍從竟有“戴三品冠者”,后來洗了一把臉,又顯出“白如冠玉”,原來此人居然是某王府的貝勒,著的是煤灰涂面的“時世妝”。李孟符向朋友打聽,這才知道這種以寒乞為時髦的“時世妝”已在京城貴人中廣為流行。后來身經庚子之亂的李孟符不禁感嘆,這種“服妖”實為神州陸沉之預兆。摘自gyjslw.com
3. 清帝退位后清朝大臣 王公貴族住在哪里?
現在二環的胡同里!當然解放后,他們的府邸又成了新中國王公貴族的府邸!摘自gyjslw.com
4. 王公什么族詞語?
王公貴族。舊社會在高級樓堂館所,大把揮金如土的人,大都是達官貴人和王公貴族。摘自gyjslw.com
5. 成語三什么貴人
【達官貴人】達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門身價顯赫的人。【貴人多忘】貴人:地位貴顯的人。指地位顯赫的人往往不念舊交或譏笑人健忘。【貴人多忘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后用于諷刺人健忘。【貴人賤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表示謙虛。【貴人善忘】用來嘲諷人善忘。【貴人眼高】貴人:地位顯貴的人;眼高:藐視一切。指地位高貴的人瞧不起他人。【王公貴人】泛指達官貴人。摘自gyjslw.com
6. 歷代的清官有哪些?
歷代的清官舉例如下:漢朝:劉寵、楊震、蘇章、趙廣漢、黃霸。南北朝:蘇瓊、顧協、陳孔奐、姚察、袁聿修、裴俠。唐朝:徐有功、狄仁杰。宋朝:包公、陳希亮、劉溫叟。明朝:況鐘、海瑞、周新、王溥。清朝:于成龍、呂璜、湯斌、張伯行。摘自gyjslw.com
7. 古時候皇帝的后宮,妃嬪 貴人 ;王公伯爵 等等,它們的等級怎么排的
根據唐制:皇后是皇帝的唯一合法的“正妻”。她母儀天下,是后宮“三千佳麗”的“第一名”。(李世民的頭號老婆——長孫氏,就被封為文德皇后。) 皇后以下,才輪到形形色色的“小老婆”。按照品級,依次是:貴妃一名;淑妃一名;德妃一名;賢妃一名——這個檔次歸為“正一品”,稱為“夫人”。(著名的楊玉環,民間稱為“楊貴妃”——這并不是虛指,而是僅次于皇后的顯位。) 夫人以下,依次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這個檔次歸為“正二品”,稱為“九嬪”。(16歲的上官婉兒,最先倒在唐中宗李顯懷里,她的名號便是“昭容”。于地位略高的小老婆。) 九嬪以下,才輪到:婕妤九名——正三品;美人九名——正四品;才人九名——正五品。這27位,統稱作“代世婦”。(鼎鼎大名的武則天,初入宮門,伺候李世民,她的名分是“才人”。顯然,地位較為卑賤。后來搭上唐高宗這條大船,立刻榮升為“昭儀”。直到后宮爭寵,武則天占了上風,永徽六年,被冊立為皇后。) 接下來還有:寶林27名——正六品;御女27名——正七品;采女27名——正八品。總共81位。這個級別稱為“代御妻”。(這是一個入門級別,大概偶被皇帝寵幸一次,有可能;至于房擅寵,完全是白日做夢。皇帝跟前圍著一大群花枝招展的美人,他早挑花眼了。甚至,把這些可憐的小女孩兒忘得一干二凈了。)摘自gyjslw.com
8. 古代達官貴人都坐轎子,為什么只有這個
因為古代沒有奔馳、寶馬,所以基本上都是以車馬、轎子雛形。一般而言,如果不是長途跋涉的話,達官貴人出行都喜歡并且習慣于坐轎出行。封建社會是講究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四人或者八人抬轎,能夠彰顯轎內之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尤其是“八抬大轎”,在后世的流傳與使用中,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彰顯尊貴的象征詞語。摘自gyjslw.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公益成語網收集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