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楫」成語故事
晉元帝在江南建立東晉,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準備率軍收復中原,朝廷只給他奮威將軍的虛名,祖逖率領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后來他果真收復大片失地,但東晉根本無心抗戰...
成語“令人發指”的典故“令人發指”成語故事
公元前227年,秦國打敗趙國迫近燕國。燕國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帶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頭及督亢地地圖。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邊,高漸離擊筑,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激昂,場面真是令人發指...
比喻“迷途知返”的成語故事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后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
成語「階下囚」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原文: 方操送宮下樓時,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
成語“老鶴乘軒”的典故“老鶴乘軒”成語故事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后,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鶴穿官服坐豪華馬車,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成語“老龜刳腸”的典故“老龜刳腸”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宋元君夢到神龜說漁人余且要捕殺他。第二天,宋元君就找人占卜并真的找到余且。余且說他捕到一個大海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破開取出它的內臟。孔子聽說后就感慨道:神龜雖然知道有殺身之禍,但還是不能避免...
描寫「圖謀不軌」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孫權死后,10歲的兒子孫亮繼位,朝政由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共同輔政,偏將軍孫惏謀害滕胤,勢力逐漸增強,開始胡作非為。孫亮想除掉孫惏反而被他趕下臺,迎立孫休為皇帝,孫休還未登基,他又想圖謀不軌被虞汜制止...
與「為民請命」相似的成語故事
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擔任淳安縣知縣時,采取丈實田畝,大大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得罪了總督胡宗憲,海瑞被嘉靖皇帝關入大牢,直到72歲才被重新啟用,但他始終以為民請命為己任...
關于“千錘百煉”的成語故事
晉朝時期,大將軍劉琨一心想匡扶晉室,見到晉室內部爭斗激烈,內心十分痛苦,他在《重贈盧湛》詩中抒發自己的感慨:“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描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游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夾住一只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后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并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